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大林火車站-縣道162甲(梅山36彎)

梅山36彎



梅山36彎是景仰已久的路線,這次選擇以兩鐵方式前往。
這趟火車的台鐵人員相當親切,還建議了其他往阿里山的騎法,上下火車時也不斷提醒電梯方向。

凌晨,高雄火車站。


離梅山最近的火車站是嘉義大林站。
從大林站出發直行一小段右轉,很快就可以接到縣道162。
順著縣道162一路騎、中間接上台3線,總共約騎12公里,
最後看到「縣道162甲」往梅山的指標,就是通往梅山36彎的起點。

這12公里其實大部分都是1-2%的「微上坡」,沿途幾乎沒有遮蔭,在這季節騎實在很熱。
中間會有一小段像是「綠色隧道」的路段,這段就還算舒適。
沿路還會經過往「縣道149」的指標,也是這次稍微「騎錯」的路線,這段是往華山,不是梅山。
不過縣道149也是非常知名的路線,而且稍微爬個坡就會抵達雲林古坑的路標,
是個可以「瞬間橫跨兩縣」的騎法XD

梅山36彎


「梅山36彎」顧名思義會有36個彎道,就之前車友分享的照片,會看到彎道處會有一個數字編碼。
但實際上第一個號碼牌,得騎約3公里才會遇到(但早就不曉得過了幾個彎)。
因此一剛開始騎可別心急,只要確定騎上縣道162甲,就是正確的路線了。

36彎結束再往上到太平,就可以爬升到1000公尺。

36彎分布圖。


終於抵達「第一個彎」。


梅山第一彎。



而整趟騎下來也發現,並不是每個彎道都有編碼。
不過,這樣的安排對於我這種爬坡苦手+蒐集狂來說,很是貼心。
為了「蒐集」每一個號碼牌,沿途要分神「注意」 號碼牌的位置,可以分散一些爬坡的痛苦。
而每一個號碼牌都下車拍照,更是個偷偷休息、喘口氣的好藉口,哈哈。

連綿不絕的髮夾彎(第11彎)。


遠眺景(第12彎)。


第17-19彎之間的景色,風景太棒還漏拍了第18彎。


第22彎。
途經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路標。沿路也有許多登山客。(第22-23彎之間)

遠方仍興建中的太平雲橋(預計106.9.23開放)(第30-31彎之間)。
終於騎完36彎,山頂上很涼!(和平地溫差大約7-8度)。

這條路線也是許多重機騎士的愛好路線。
36彎完成後,再往上騎一點,會抵達雲海大飯店。雲海大飯店前有個「金水亭觀景台」,可拍出彎彎相連的遠眺景。
接著再往上騎一點到太平,就可以「湊滿」標高一千公尺。


興建中的太平雲橋。未來開放之後,這條路線應該會塞滿更多遊客吧。

辦理勇士狀 

自己來騎梅山36彎,比報名活動便宜、不用人擠人,同樣也可以拿到完騎證書(只是沒有獎牌、也沒有單車活動大拜拜的熱鬧感)。

騎完36彎,再往上通過太平、望風亭,再往上就會看到下圖的岔路。
走左邊這條較小的石板路到底,就會看到「太平派出所」,也是通往太平老街的路。






 進入派出所,填寫核發證明,再下山到梅山鄉公所繳錢領證書!


快樂的下山時間!(其實滿可怕的,太多髮夾彎)

一路下滑到梅山市區,抵達梅山鄉公所。
一進鄉公所,就會看到服務台。
服務台人員看到我們全副武裝,馬上就問是不是來領勇士狀的。
拿出剛剛在派出所拿的核發證明給服務台人員,換到一張「行政規費繳款單」後,
還要再騎回頭約300公尺,到「梅山鄉農會」繳費(一張證書工本費一百元)。
繳費完成後拿著收據再返回梅山鄉公所換證書。

PS:這個過程實在滿麻煩的,騎過來又騎過去,而且換完證書後,還要再騎回頭到比農會更遠的郵局寄證書回高雄(不然就只能插在車衣口袋了XD)。
但好心的鄉公所人員願意幫我們一起寄~YA(當然郵資還是要自己付啦)。

希望未來鄉公所能有更一條龍式的服務(會不會太貪心?)



聽說這張會登上梅山鄉公所為民服務手冊 XD

最後從梅山騎回大林這段,反而是最痛苦的。
大逆風、大中午、大熱天,又沒風景可看,逼近37度的高溫.....真是兩個瘋子。

整體來說,梅山36彎是個練習上坡(以及上下坡脫卡、上卡)的好地點。路況大致良好,風景不錯,不過終點的太平老街有點乏善可陳(自己覺得只有太平國小還算可愛)。

本日成果


蒐集狂之36彎號碼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賀寶芙瘦到死」的醫學論文|答客八問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論文連結,是一篇跟賀寶芙有關的醫學論文,順手翻譯了一下文章的標題和簡要內容,貼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想要提醒一下可能有在使用賀寶芙的人。 該篇臉書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V70ln 沒想到,發文後似乎引起了一些波瀾。同時,也有讀到這篇譯文的臉書使用者發問了一些問題,所以決定寫得再清楚一點。(以下文長,請小心服用) 你是誰?憑什麼發這篇文章? 我是領有台灣醫師執照的合法醫師,看醫學論文是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減重專科醫師、也不是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我是精神專科醫師),不過醫學論文還是看得懂的。   你自己用過賀寶芙嗎? 我自己在大學時代,因為覺得自己胖,使用過兩個月的賀寶芙「奶昔」(查了一下,現在稱作「營養蛋白混合飲料」)。當時有朋友推薦我、聽了朋友的話也就買了幾罐泡來喝。喝了兩個月後覺得沒效、也覺得太貴,也就停喝了。從此未再使用任何賀寶芙產品。本身沒有經手任何賀寶芙的事業,也沒有參與任何其他直銷。目前也不使用任何直銷商的產品。 是不是看賀寶芙不順眼才寫這篇? 冤枉啊~寫這篇,就是剛好看到這篇論文,覺得可能會有民眾想知道(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怎麼查醫學論文),就順手翻譯了。如果有其他直銷產品也被寫成醫學論文,我也是滿想了解的。 這個論文連結是什麼連結?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reurl.cc/V70gn 這個連結來自 PubMed 。 PubMed 有點像是「醫學論文的 google 搜尋引擎」。每個人只要有網路連線,連上 PubMed 網站,就可以查詢各式各樣的醫學論文,不過通常只看得到論文的摘要。需要論文「全文」的話,就需要付費購買才讀得到,或是看自己所在的單位(例如醫院、學校等)是否可以下載全文 PDF 檔案。 這篇醫學論文的出處是什麼? 文章標題:Slimming to the Death: Herbalife®-Associated Fatal Acute Liver Failure-Heavy Metals, Toxic Compounds, Bacterial Contaminants and Psychotropic Agents in Product...

精神科病房有哪些種類?

最近的龍發堂事件,可能喚起許多大眾對精神科病房的想像和討論(可能也好奇很久了)。 其實,精神科病房分為好幾種款式。 主要分為急性病房、慢性病房、日間病房等三大類, 其他相輔相成的單位還會有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等,但不是每間醫院都有這麼多種類的完整配置。 如果是「在精神科住院」,通常指的是住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24小時都住在醫院,全台灣絕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病房,也就是病人出入病房會有嚴格門禁管制。 收治對象為病情急性發作、病情不穩定、有自傷傷人風險或其他需要密切觀察項目的病患。也因爲病人病況相對不穩定,門禁和病房內的管制項目都會比較嚴格。能夠帶進病房內度過住院時光的東西常常被檢查得很徹底。 各個醫院的管制項目、探病時間等也都不一樣。 有的醫院非常嚴格(例如: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可以探病);有的醫院可以允許照顧者24小時陪伴等等,可以准許帶進去的東西也各有不同。 (所以有些反覆住院的病患,有時候會「互通訊息」,互相交換醫院之間的風格和規定,或者拒絕到某些醫院住院)。 不過,雖然管制嚴格。但這個管制指的是「大門」,並不是代表病人像犯人一樣被關在類似監獄的地方。 急性精神病房當中常常會有比一般內外科病房來得更加寬敞的公共空間,(畢竟病人不能像內外科病房的病人偶爾還可以外出、下樓透透氣)。公共空間中,有些還會配置固定式腳踏車、健身器材、雜誌架、桌球桌、棋盤、其他運動器材等等,讓個案有空間和工具可以活動。 通常急性病房的住院治療時間約為1-4個禮拜不等(當然也有可能更長或更短),後續就看是回家回門診治療、轉慢性病房、轉日間病房或是其他的安排。 慢性病房 慢性病房:也是24小時都住在醫院,住院時間通常較長(好幾個月),病患的病況相對穩定,但生活自我規劃能力可能較差,需要醫院的結構式環境,也含有精神復健的治療。 日間病房 日間病房:有點像是來醫院「上學」,白天在醫院進行精神復健,下午就「下課」回家。 復健? 精神科也要動手動腳復健嗎? 精神復健跟平常大眾熟悉的「做復健」完全不一樣。 平常大家熟悉的復健,通常是指物理治療,電療、熱療、訓練肌力和關節等。但精神復健主要為「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手部功能、記憶訓練、生活安...

武嶺慢慢騎——首次西進武嶺(完騎)。

先說結論 經過兩個月的 準備 ,成果如下: 埔里地理中心碑-武嶺牌樓,沒抽筋、沒牽車,一路慢騎。 總距離:53.2公里。 總爬升:2880公尺。 總時間:6小時37分。 再說心得 西進武嶺真的不容易(連續上坡39公里,平均坡度7%),但比我想像中的輕鬆一些些。我想有幾個原因: 1. 兩個月來被車友頻頻「威脅」,原本以為整路會不斷出現像宇老最後一段要下來牽車的陡坡,但實際上超陡坡並不多,只是一路長上坡....。 2. 氣溫低,騎起來真的非常舒服,讓難度降低一點點。 3. 路面非常棒(但路窄、沿路車多,是另一危險)。 另外,貼在上管的「武功秘笈」,真的讓心態堅定不少,一路騎到昆陽才開始出現想放棄的念頭。但到昆陽也只剩最後2公里了,當然還是要騎完嘍。 比起預先設定的清境目標多出很多,能在七小時內完成,相當開心(非常感謝柴鐵同車車友的耐心等候)。 活動當天 凌晨12點半,選擇當天來回的柴山鐵騎車友集結在中正技擊館,準備上車。通宵奔馳在國道,凌晨2點多抵達雲林古坑休息站,進食第一波早餐。 中正技擊館集合。 雲林古坑休息站吃早餐。 凌晨四點多抵達埔里愛蘭交流道,進食第二波早餐,卸下單車,前往會場。沿路已經看到許多菁英組的車友咻咻咻地熱身。 到了會場出發點,發現還是有登山車,更強的是還有一大群胖胎車;也有看起來不是「很專業」的車友(但腳力應該很專業啦),瞬間放心(?)了一些些。由於只是肉腳陪騎組,我們選擇最後一個出發,才不會擋路。 等到天全亮,終於換我們出發。 雖然先製作了「武林秘笈」,實際騎乘時還是多休息了幾次,全部拆成八段來騎。   西進武嶺起點:台灣地理中心碑。 地理中心碑-人止關(500m-790m):16.2km,平均坡度:3% 這段在「小抄」上雖然寫4%,但騎起來其實只有2-3%左右,非常和緩。 這一段比較「危險」的地方是:開騎時往往很興奮,尤其第一段路如此和緩,很容易暴衝,提早消耗體力。而我們在這段剛好跟上一群車友,車友領騎的速度很輕鬆,就跟著小集團慢慢騎,均速不到20km/h,花上49分鐘抵達人止關,吞完能量包準備接下來的爬坡、拍個照便速速上路。 人止關-霧社(790m-1150m):5.2km,平均坡度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