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曾經想過,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嗎?讀「屍體證據」一書|林奕萱


曾經想過,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嗎?或者說,曾經想過自己會怎麼死嗎?死後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最了解「死後樣子」的人,應該就是法醫了。法醫不只了解「死後的樣子」,還得依賴這些了解,試圖為死者解答死亡的原因。最近我所參加的「恐怖的讀書會」,選讀了《屍體證據》一書,講法醫在解剖台上看見的死亡真相。


這本「屍體證據」的作者西尾元教授說,法醫是死者在前往另一個世界之前「最後對話的人」,要詢問他們有沒有什麼話來不及說對這個世界還有什麼留念?法醫的工作,就是在面對解剖台上的遺體時,聽取他們沈默的訊息。



身為「醫治活人」的一般醫師,即便行醫再久,聽到病人的經歷、看到病人的病情或傷勢,總還是會觸動一些情緒,但必須盡快恢復冷靜,思考最適合的處置方式。而擔任「死者代言人」的法醫師,所解剖的各種屍體,其實大部分來自於社會的弱勢族群——意思就是,背後也有許多令人不捨的故事:孤獨死亡、貧窮、「老老照護」(老人家照顧另一個老人家)、失智、各種精神疾病、霸凌等所造成的死亡。在面對這些也讓人不捨,卻又永遠無法再對話的屍體時,法醫師同樣要盡快恢復冷靜,完成既定的工作,幫助屍體「說話」。



這些死者是怎麼死的呢?如果可以做些什麼,他們是不是就可以不會如此死亡?在死亡的原因中,就跟生者的世界一樣,也是有「階級存在」的;甚至在找尋死因的過程中,也存在「階級」——日本各都道府縣的法醫解剖執行率有很大的差異(事關不同的解剖案件,所花的費用不同),就像台灣的各個縣市一樣,分到的資源各有不同。



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法醫有印象呢?



小學時曾經很迷一個電視節目「玫瑰之夜」。這個節目在當時的每週六晚上播出,有來賓分享靈異故事和觀眾寄來的靈異照片,還會有攝影師來解析靈異照片的真偽。當時的每個禮拜六晚上都又愛聽又害怕又害怕。怕的是自己會不會也遇到靈異事件?會不會也因為意外死亡?會不會死狀淒慘?當時的來賓故事中,「楊日松法醫」也是很常出現的名字。楊日松法醫所經手的靈異故事和奇聞軼事在這節目中經常出現,應該是我對法醫最早的印象。後來家中也出現「神探法醫-楊日松」一書,小時候讀過多次,邊讀邊常常自己嚇自己。



隨著越長越大,對死亡的恐懼逐漸消失,轉而變成對各種鑑識案件/刑事案件的電視節目的愛好。一直到大學,大六的法醫學課,應該是最「貼近」法醫的一次,但也僅止於上課而已。畢業至今第十年,班上應該也沒有同學踏入法醫學的領域。



法醫在台灣依舊是人力極度短缺的行業。根據法務部統計,20132018年台灣平均一年送交解剖屍體的案件約2037件,但全台灣能夠執刀解剖的公職法醫師只有三位。因人力嚴重不足,剩餘的案件會分派給擁有解剖資格但不在公部門任職的「兼任研究員」處理,但全台的兼任研究員也只有八位。這樣分配下來,平均一個人一年要解剖185具屍體,而一年的工作日也才250天左右,每12天就必須完成一具屍體解剖(還得寫報告)。這是一件很沈重的事實。


除了死者之外,法醫專業也會處理生者。像是目前的兒童虐待的驗傷業務,也需要法醫師的參與。總之,都不是太令人高興的工作內容。書中有許多句子和故事,讀起來也是很沈重的,但也發人深省。

作者問了一句:什麼才是「幸福的死亡」呢?



我想起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年,所照顧過的一位腫瘤病人。



他的脖子長了一顆非常大的腫瘤,腫瘤大到壓迫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已經沒辦法開刀了;因為也逐漸壓迫氣管的關係,他的呼吸越來越喘,而被家人送進醫院。為了讓他順利呼吸,要幫他開氣切手術。在身體檢查之後,發現他身上也有其他的癌細胞擴散。在病情解釋之後,他很清楚知道病情的嚴重性,也知道如果接受了氣切手術,生活會有其他不便。最後,他決定出院,不再治療。



住院的這幾天,他還能講話,跟我談了不少。他知道腫瘤會越來越壓迫氣管,他將會越來越沒辦法呼吸、窒息而死。他與家人仔細討論和安排出院後要完成的事情,雖然悲傷,但很平靜。



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緩慢地窒息而死。但出院時,我看到他堅毅的眼神。他出院後,我繼續著住院醫師的生活。有一天,我想起這個病人,查了資料、撥了電話到他家。



是太太接的。太太在電話那端說,「他已經完成他所有安排的事,在家裡雖然越來越喘,但都是他自己所預知的事,想逼他來醫院也沒辦法。前陣子,已經在家中過世。他說,謝謝你在那次住院跟他說很多話。」



我想,這應該也是一種幸福的死亡吧。在自己的意願下,接受自然的安排。直到生命最後的一刻,我們會怎麼活著呢?認真活在當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這本書,是本承載了許多死者故事的故事書、是本講述法醫學知識的科普書,更是一本法醫師回顧自己走上醫學之路、回顧從醫哲學與信念的自省之書。

讀書會完成時的笑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賀寶芙瘦到死」的醫學論文|答客八問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論文連結,是一篇跟賀寶芙有關的醫學論文,順手翻譯了一下文章的標題和簡要內容,貼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想要提醒一下可能有在使用賀寶芙的人。 該篇臉書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V70ln 沒想到,發文後似乎引起了一些波瀾。同時,也有讀到這篇譯文的臉書使用者發問了一些問題,所以決定寫得再清楚一點。(以下文長,請小心服用) 你是誰?憑什麼發這篇文章? 我是領有台灣醫師執照的合法醫師,看醫學論文是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減重專科醫師、也不是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我是精神專科醫師),不過醫學論文還是看得懂的。   你自己用過賀寶芙嗎? 我自己在大學時代,因為覺得自己胖,使用過兩個月的賀寶芙「奶昔」(查了一下,現在稱作「營養蛋白混合飲料」)。當時有朋友推薦我、聽了朋友的話也就買了幾罐泡來喝。喝了兩個月後覺得沒效、也覺得太貴,也就停喝了。從此未再使用任何賀寶芙產品。本身沒有經手任何賀寶芙的事業,也沒有參與任何其他直銷。目前也不使用任何直銷商的產品。 是不是看賀寶芙不順眼才寫這篇? 冤枉啊~寫這篇,就是剛好看到這篇論文,覺得可能會有民眾想知道(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怎麼查醫學論文),就順手翻譯了。如果有其他直銷產品也被寫成醫學論文,我也是滿想了解的。 這個論文連結是什麼連結?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reurl.cc/V70gn 這個連結來自 PubMed 。 PubMed 有點像是「醫學論文的 google 搜尋引擎」。每個人只要有網路連線,連上 PubMed 網站,就可以查詢各式各樣的醫學論文,不過通常只看得到論文的摘要。需要論文「全文」的話,就需要付費購買才讀得到,或是看自己所在的單位(例如醫院、學校等)是否可以下載全文 PDF 檔案。 這篇醫學論文的出處是什麼? 文章標題:Slimming to the Death: Herbalife®-Associated Fatal Acute Liver Failure-Heavy Metals, Toxic Compounds, Bacterial Contaminants and Psychotropic Agents in Product...

精神科病房有哪些種類?

最近的龍發堂事件,可能喚起許多大眾對精神科病房的想像和討論(可能也好奇很久了)。 其實,精神科病房分為好幾種款式。 主要分為急性病房、慢性病房、日間病房等三大類, 其他相輔相成的單位還會有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等,但不是每間醫院都有這麼多種類的完整配置。 如果是「在精神科住院」,通常指的是住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24小時都住在醫院,全台灣絕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病房,也就是病人出入病房會有嚴格門禁管制。 收治對象為病情急性發作、病情不穩定、有自傷傷人風險或其他需要密切觀察項目的病患。也因爲病人病況相對不穩定,門禁和病房內的管制項目都會比較嚴格。能夠帶進病房內度過住院時光的東西常常被檢查得很徹底。 各個醫院的管制項目、探病時間等也都不一樣。 有的醫院非常嚴格(例如: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可以探病);有的醫院可以允許照顧者24小時陪伴等等,可以准許帶進去的東西也各有不同。 (所以有些反覆住院的病患,有時候會「互通訊息」,互相交換醫院之間的風格和規定,或者拒絕到某些醫院住院)。 不過,雖然管制嚴格。但這個管制指的是「大門」,並不是代表病人像犯人一樣被關在類似監獄的地方。 急性精神病房當中常常會有比一般內外科病房來得更加寬敞的公共空間,(畢竟病人不能像內外科病房的病人偶爾還可以外出、下樓透透氣)。公共空間中,有些還會配置固定式腳踏車、健身器材、雜誌架、桌球桌、棋盤、其他運動器材等等,讓個案有空間和工具可以活動。 通常急性病房的住院治療時間約為1-4個禮拜不等(當然也有可能更長或更短),後續就看是回家回門診治療、轉慢性病房、轉日間病房或是其他的安排。 慢性病房 慢性病房:也是24小時都住在醫院,住院時間通常較長(好幾個月),病患的病況相對穩定,但生活自我規劃能力可能較差,需要醫院的結構式環境,也含有精神復健的治療。 日間病房 日間病房:有點像是來醫院「上學」,白天在醫院進行精神復健,下午就「下課」回家。 復健? 精神科也要動手動腳復健嗎? 精神復健跟平常大眾熟悉的「做復健」完全不一樣。 平常大家熟悉的復健,通常是指物理治療,電療、熱療、訓練肌力和關節等。但精神復健主要為「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手部功能、記憶訓練、生活安...

武嶺慢慢騎——首次西進武嶺(完騎)。

先說結論 經過兩個月的 準備 ,成果如下: 埔里地理中心碑-武嶺牌樓,沒抽筋、沒牽車,一路慢騎。 總距離:53.2公里。 總爬升:2880公尺。 總時間:6小時37分。 再說心得 西進武嶺真的不容易(連續上坡39公里,平均坡度7%),但比我想像中的輕鬆一些些。我想有幾個原因: 1. 兩個月來被車友頻頻「威脅」,原本以為整路會不斷出現像宇老最後一段要下來牽車的陡坡,但實際上超陡坡並不多,只是一路長上坡....。 2. 氣溫低,騎起來真的非常舒服,讓難度降低一點點。 3. 路面非常棒(但路窄、沿路車多,是另一危險)。 另外,貼在上管的「武功秘笈」,真的讓心態堅定不少,一路騎到昆陽才開始出現想放棄的念頭。但到昆陽也只剩最後2公里了,當然還是要騎完嘍。 比起預先設定的清境目標多出很多,能在七小時內完成,相當開心(非常感謝柴鐵同車車友的耐心等候)。 活動當天 凌晨12點半,選擇當天來回的柴山鐵騎車友集結在中正技擊館,準備上車。通宵奔馳在國道,凌晨2點多抵達雲林古坑休息站,進食第一波早餐。 中正技擊館集合。 雲林古坑休息站吃早餐。 凌晨四點多抵達埔里愛蘭交流道,進食第二波早餐,卸下單車,前往會場。沿路已經看到許多菁英組的車友咻咻咻地熱身。 到了會場出發點,發現還是有登山車,更強的是還有一大群胖胎車;也有看起來不是「很專業」的車友(但腳力應該很專業啦),瞬間放心(?)了一些些。由於只是肉腳陪騎組,我們選擇最後一個出發,才不會擋路。 等到天全亮,終於換我們出發。 雖然先製作了「武林秘笈」,實際騎乘時還是多休息了幾次,全部拆成八段來騎。   西進武嶺起點:台灣地理中心碑。 地理中心碑-人止關(500m-790m):16.2km,平均坡度:3% 這段在「小抄」上雖然寫4%,但騎起來其實只有2-3%左右,非常和緩。 這一段比較「危險」的地方是:開騎時往往很興奮,尤其第一段路如此和緩,很容易暴衝,提早消耗體力。而我們在這段剛好跟上一群車友,車友領騎的速度很輕鬆,就跟著小集團慢慢騎,均速不到20km/h,花上49分鐘抵達人止關,吞完能量包準備接下來的爬坡、拍個照便速速上路。 人止關-霧社(790m-1150m):5.2km,平均坡度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