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帶單車去旅行:單車搭配大眾運輸工具

三年多前接觸公路車後,騎著它環島台灣兩次,也騎過不少外縣市的路線,去年也帶著這台車騎了環沖繩活動。這些都是很美好的單車旅行經驗。

但是,不可能所有路線都是從家裡一路騎到目的地。
由於我自己沒開車,長程移動勢必需要搭配大眾運輸工具。
而最近也剛買了一台小折,體積更小、移動更方便,就更想帶著它、搭車到處玩了。




單車環島(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


台灣有多種大眾運輸工具,對攜帶單車的規定、收費方式各有不同。

無論是哪一種單車,可先分為「裝袋」或「不裝袋」兩種方式。

裝袋:認真用「特製用來裝單車的袋子」(稱為「攜車袋」),把車子完整包覆起來。有些車友會用黑色大垃圾帶和膠帶「自製」克難版的攜車袋,不過這不是建議的方式,有些站務人員會有意見。





不裝袋:就是一台單車直接跟著人進車廂,不過當然是要牽著走,不能在站體或車廂裡騎。

以這幾年的經驗來看,帶單車搭大眾運輸,其實是很容易被搭訕的(大誤)。通常都是來問這台單車多少錢(更大誤)、要去騎哪裡或是要不要收費之類的問題。

也很容易被投以好奇的眼光。
尤其是可愛的小朋友們,每次看到我們背著很大的的袋子(尤其裝公路車的車袋,都不會太平整),
都會問身邊的大人說「那是什麼?」
大人:那是腳踏車啊。
小人:為什麼坐高鐵還要帶腳踏車啊?
聽了真是超可愛的。


以下分享我帶單車搭過的大眾運輸及收費方式。

高鐵
絕對必須裝袋。
而且要在進到高鐵「站體」之前就把單車裝好。
也就是不能把單車牽啊牽去買票處或站內的7-11前停著買杯咖啡,才悠閒裝袋。
走進站體前就必須把單車完整包覆完畢。

收費:單車不另收費,視同行李。
必須置放在大件行李置放區。
尺寸限制:每件長度不得超過 150 公分,且長、寬、高之和不得超過 220 公分,且總重量不得超過 40 公斤。

我的作法:
公路車:前後輪都拆,再裝袋。

當然預算夠的話,可以直接幫單車買一個位子,就不用找位子放了 XD

台鐵

可裝袋,也可不裝袋。

台鐵裝袋:和高鐵一樣視同行李,不另收費。但要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火車,規定也不一樣」

非對號列車(含區間車、區間快及普快車): 可直接攜帶裝好袋的單車 (不限尺寸、完全包覆),以「車不離身」的方式搭火車、任何車廂都可搭。

如果裝袋搭對號以上列車:
1. 有尺寸限制:長、寬、高單邊最大長度不得超過150公分,總和不得超過220公分。(和高鐵的尺寸規定相同)
2. 僅可搭PP(推拉式)自強號列車(屏東、臺北、花蓮間),而且裝好袋的自行車只能放在第12車廂之自行車置放區。



自強號第12節車廂,自行車置放區。

不過呢,我自己帶車搭過普悠瑪,單車也是隨身放著。似乎規定也沒有那麼嚴格?!

台鐵不裝袋:只限搭乘區間車,單車收半價費用。
比較麻煩的是,必須先到「人工售票處」買「單車票」,不能用電子票證。
購買單車票時,站務人員會聯絡該車次是否可以載送單車、額度是否已滿(一個車次最多載8部單車)。




運氣不好的話,或是剛好遇到有大型單車活動,卻沒有事先購買單車票時,就可能得等上好幾個車次了。


帶不裝袋的公路車,搭區間車
裝好袋的小折

裝好袋的小折

高雄捷運
裝袋:視同行李,不另收費。

不裝袋:再分兩種收費方式。
1. 可折疊:摺好就不另收費。所以小折摺好後,可提著直接進車廂。


2. 不可折疊:找站務人員買單車票,一人+一車共60元,不限搭乘站數。站務人員會給一張紙票,套在單車把手上,出站時會收回。所以如果我牽著公路車,想從小港搭捷運去岡山騎車,就可以用這個方式,超划算又可以避開市區車潮。


高雄輕軌

只開放「折疊式單車」,不用裝袋、不另收費。


台北捷運
裝袋不另收費。


客運

目前搭過高雄客運和墾丁快線。公路車需裝袋並收半價費用。

公車

搭過嘉義公車和高雄公車。裝袋後不另收費。小折則和輕軌、捷運一樣,免裝袋、免收費。(寫到這邊,真覺得小折買對了XD)

在嘉義客運上
渡船
目前搭過東港往小琉球的船,免拆車、免裝袋,一台單車單程收費50元(人類的船票另計)。
 
飛機
算是特殊行李,必須事先與航空公司問清楚各家航空公司的規定。怎麼收納得開另一篇文章來談了 XD。之後再分享我用過的幾款攜車袋和單車旅行包。

整體來說,高雄算是個對單車旅行者非常友善的城市。不妨帶著單車,搭配捷運和輕軌,來場單車深度城市旅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賀寶芙瘦到死」的醫學論文|答客八問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論文連結,是一篇跟賀寶芙有關的醫學論文,順手翻譯了一下文章的標題和簡要內容,貼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想要提醒一下可能有在使用賀寶芙的人。 該篇臉書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V70ln 沒想到,發文後似乎引起了一些波瀾。同時,也有讀到這篇譯文的臉書使用者發問了一些問題,所以決定寫得再清楚一點。(以下文長,請小心服用) 你是誰?憑什麼發這篇文章? 我是領有台灣醫師執照的合法醫師,看醫學論文是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減重專科醫師、也不是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我是精神專科醫師),不過醫學論文還是看得懂的。   你自己用過賀寶芙嗎? 我自己在大學時代,因為覺得自己胖,使用過兩個月的賀寶芙「奶昔」(查了一下,現在稱作「營養蛋白混合飲料」)。當時有朋友推薦我、聽了朋友的話也就買了幾罐泡來喝。喝了兩個月後覺得沒效、也覺得太貴,也就停喝了。從此未再使用任何賀寶芙產品。本身沒有經手任何賀寶芙的事業,也沒有參與任何其他直銷。目前也不使用任何直銷商的產品。 是不是看賀寶芙不順眼才寫這篇? 冤枉啊~寫這篇,就是剛好看到這篇論文,覺得可能會有民眾想知道(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怎麼查醫學論文),就順手翻譯了。如果有其他直銷產品也被寫成醫學論文,我也是滿想了解的。 這個論文連結是什麼連結?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reurl.cc/V70gn 這個連結來自 PubMed 。 PubMed 有點像是「醫學論文的 google 搜尋引擎」。每個人只要有網路連線,連上 PubMed 網站,就可以查詢各式各樣的醫學論文,不過通常只看得到論文的摘要。需要論文「全文」的話,就需要付費購買才讀得到,或是看自己所在的單位(例如醫院、學校等)是否可以下載全文 PDF 檔案。 這篇醫學論文的出處是什麼? 文章標題:Slimming to the Death: Herbalife®-Associated Fatal Acute Liver Failure-Heavy Metals, Toxic Compounds, Bacterial Contaminants and Psychotropic Agents in Product...

精神科病房有哪些種類?

最近的龍發堂事件,可能喚起許多大眾對精神科病房的想像和討論(可能也好奇很久了)。 其實,精神科病房分為好幾種款式。 主要分為急性病房、慢性病房、日間病房等三大類, 其他相輔相成的單位還會有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等,但不是每間醫院都有這麼多種類的完整配置。 如果是「在精神科住院」,通常指的是住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24小時都住在醫院,全台灣絕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病房,也就是病人出入病房會有嚴格門禁管制。 收治對象為病情急性發作、病情不穩定、有自傷傷人風險或其他需要密切觀察項目的病患。也因爲病人病況相對不穩定,門禁和病房內的管制項目都會比較嚴格。能夠帶進病房內度過住院時光的東西常常被檢查得很徹底。 各個醫院的管制項目、探病時間等也都不一樣。 有的醫院非常嚴格(例如: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可以探病);有的醫院可以允許照顧者24小時陪伴等等,可以准許帶進去的東西也各有不同。 (所以有些反覆住院的病患,有時候會「互通訊息」,互相交換醫院之間的風格和規定,或者拒絕到某些醫院住院)。 不過,雖然管制嚴格。但這個管制指的是「大門」,並不是代表病人像犯人一樣被關在類似監獄的地方。 急性精神病房當中常常會有比一般內外科病房來得更加寬敞的公共空間,(畢竟病人不能像內外科病房的病人偶爾還可以外出、下樓透透氣)。公共空間中,有些還會配置固定式腳踏車、健身器材、雜誌架、桌球桌、棋盤、其他運動器材等等,讓個案有空間和工具可以活動。 通常急性病房的住院治療時間約為1-4個禮拜不等(當然也有可能更長或更短),後續就看是回家回門診治療、轉慢性病房、轉日間病房或是其他的安排。 慢性病房 慢性病房:也是24小時都住在醫院,住院時間通常較長(好幾個月),病患的病況相對穩定,但生活自我規劃能力可能較差,需要醫院的結構式環境,也含有精神復健的治療。 日間病房 日間病房:有點像是來醫院「上學」,白天在醫院進行精神復健,下午就「下課」回家。 復健? 精神科也要動手動腳復健嗎? 精神復健跟平常大眾熟悉的「做復健」完全不一樣。 平常大家熟悉的復健,通常是指物理治療,電療、熱療、訓練肌力和關節等。但精神復健主要為「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手部功能、記憶訓練、生活安...

武嶺慢慢騎——首次西進武嶺(完騎)。

先說結論 經過兩個月的 準備 ,成果如下: 埔里地理中心碑-武嶺牌樓,沒抽筋、沒牽車,一路慢騎。 總距離:53.2公里。 總爬升:2880公尺。 總時間:6小時37分。 再說心得 西進武嶺真的不容易(連續上坡39公里,平均坡度7%),但比我想像中的輕鬆一些些。我想有幾個原因: 1. 兩個月來被車友頻頻「威脅」,原本以為整路會不斷出現像宇老最後一段要下來牽車的陡坡,但實際上超陡坡並不多,只是一路長上坡....。 2. 氣溫低,騎起來真的非常舒服,讓難度降低一點點。 3. 路面非常棒(但路窄、沿路車多,是另一危險)。 另外,貼在上管的「武功秘笈」,真的讓心態堅定不少,一路騎到昆陽才開始出現想放棄的念頭。但到昆陽也只剩最後2公里了,當然還是要騎完嘍。 比起預先設定的清境目標多出很多,能在七小時內完成,相當開心(非常感謝柴鐵同車車友的耐心等候)。 活動當天 凌晨12點半,選擇當天來回的柴山鐵騎車友集結在中正技擊館,準備上車。通宵奔馳在國道,凌晨2點多抵達雲林古坑休息站,進食第一波早餐。 中正技擊館集合。 雲林古坑休息站吃早餐。 凌晨四點多抵達埔里愛蘭交流道,進食第二波早餐,卸下單車,前往會場。沿路已經看到許多菁英組的車友咻咻咻地熱身。 到了會場出發點,發現還是有登山車,更強的是還有一大群胖胎車;也有看起來不是「很專業」的車友(但腳力應該很專業啦),瞬間放心(?)了一些些。由於只是肉腳陪騎組,我們選擇最後一個出發,才不會擋路。 等到天全亮,終於換我們出發。 雖然先製作了「武林秘笈」,實際騎乘時還是多休息了幾次,全部拆成八段來騎。   西進武嶺起點:台灣地理中心碑。 地理中心碑-人止關(500m-790m):16.2km,平均坡度:3% 這段在「小抄」上雖然寫4%,但騎起來其實只有2-3%左右,非常和緩。 這一段比較「危險」的地方是:開騎時往往很興奮,尤其第一段路如此和緩,很容易暴衝,提早消耗體力。而我們在這段剛好跟上一群車友,車友領騎的速度很輕鬆,就跟著小集團慢慢騎,均速不到20km/h,花上49分鐘抵達人止關,吞完能量包準備接下來的爬坡、拍個照便速速上路。 人止關-霧社(790m-1150m):5.2km,平均坡度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