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和「大哥們」一起上課|「108年度施用毒品者就業輔導個案管理專業服務計畫-成長團體活動」


幾週前,科裡與高雄市毒品防制事務基金會,合作了一個成長團體活動,名字很長,叫做「108年度施用毒品者就業輔導個案管理專業服務計畫-成長團體活動」。

一起參與的學員和心理師

顧名思義,會來參加的學員都是施用毒品者,樣貌還滿符合刻板印象的——刺龍刺鳳、牙齒有檳榔和抽菸沾染顏色、粗粗的金項鍊、瘦弱但穿著寬大的襯衫,以及一群人聚在教室門口「呼吸治療」(也就是抽煙 XD),就像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大哥」。平常跟「大哥們」的接觸,不是在病房就是在門診,都是「醫師-個案」的關係,倒還是第一次跟施用毒品者「上課」。

刺青有點像這樣XD(照片來源:爆笑公社)

這是一個為期三個上午的團體課程,我是其中一堂的講師,預計跟大家講「運動與身心健康」。為了「不無聊」,我不想講太多學理上的東西,準備講自己如何開始減重、開始騎單車以及維持體能的故事,並大量搭配騎單車時所拍的風景照片,希望讓氣氛輕鬆一點。

很幸運,這招奏效。看到騎車的照片後,學員們開始跟我討論我騎公路車脖子會不會很痠、他也有騎單車的習慣、也跟我分享他平常騎的路線,講到和柯文哲市長一起騎一日雙塔時,更是整個都聊開了。有的學員聽到我騎單車後的身心轉變,竟然也說想試試開始騎單車(但也有可能是客套話啦)

聊完單車後,接續的課程是科內兩位心理師的「自我探索團體」,很好奇兩位同事會怎麼帶領「自我探索」?因此,在獲取同意後,我也留下來成為參與團體的學員。

破冰小遊戲:認識你我
首先,兩位心理師將在場十位學員分成兩組,並先邀請大家自己寫名牌、寫下自己想被稱呼的名字,大家紛紛寫起了綽號。

接下來要求大家寫下「5個共同點」,而且這項共同點不能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不能說「我們都是人」),勢必得互相交談、互相自我介紹。
一開始我自己還有些彆扭,還好我旁邊的「阿仁」自動帶起討論:問起大家的興趣。

「我喜歡看電影,你們咧?」
「我也喜歡」
「我還喜歡釣魚,你們尬意嗎?」
「沒尬意,我喜歡喝酒啦」
「那你結婚了嗎?」
「結婚了啊」「我還沒啦」

就這樣東問西問的,不知不覺就瞭解了同組五個人的嗜好和個人背景。

同時也偷聽到另外一組的討論(都是台語):
「我有抽菸啦」
「嘿啊,我也是,抽很多啦,我還有吃檳榔」
「我愛騎快車啦」
「我也是我也是」

大家的「一樣」和「不一樣」


寫完五個共同點後,心理師們又要求大家寫下至少五個「不同點」。這下子連大家住什麼房子、喜歡吃什麼口味都知道了,距離瞬間拉近許多。

我們這組最後叫做「電影團」


最後,心理師要求兩組各自討論,依照大家最多的共同點,決定一個組名。我們這組是「電影團」,另外一組叫做「老菸槍團」。

數字列車
準備材料:白紙、筆、30張牌(一張牌分別代表一個數子)
先在白紙上畫出20個連續排列的格子。

接著由主持人(心理師)隨機抽牌,每抽出一張(也就是抽出一個數字),同組的人必須共同討論出這個數子必須填入哪一個格子,30張牌中,總共只會抽出20個牌(數字)、讓各組分別填入20個格子。

填入格子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填完20格之後,要算分數。
如果可以依照「由小至大」的順序排列越多格,分數越高(也就是數字列車「越長」,分數越高)
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可能好幾個數字都單獨一格、沒辦法「由小至大」,那分數就會很低。

這張照片中,就有三輛「由小至大」排列的數字列車


抽到第一張牌,14。
「嗯,應該要放在偏中間的位子吧?」

第二張牌,28。
「應該要放很後面吧?」
「放最後嗎?」
「放最後的話,如果抽到30怎麼辦?」

第三張牌,1。
「哈哈哈送分題啦,就放最前面啊」

第四張牌,11。
「這要寫在14旁邊嗎?還是空幾格再寫?」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有時候意見不一,有時候大家很有共識。很快地就可以發現「阿宏」是我們這組的主導者,思路清楚,也會試著用理由說服大家「為什麼這個數字要填這格」;而我旁邊的「阿仁」也會適時表達意見。

歷經三輪競賽,我們這組「電影團」略勝一籌。

未來是什麼呢?
接著,心理師要我們回想:在填數字的過程中,你是怎麼想的呢?
是隨便想怎麼填就怎麼填?
會跟其他人討論?
會全盤考量、思考還剩哪些牌才填?
還是聽別人的建議?別人說怎麼填就怎麼填?
還是......?

在數字列車的遊戲中,可以稍稍感受出大家平時的行事作風;而心理師也帶領著大家回想自己平常做決定的方式,並引導想想未來的就業考慮。

準備未來
材料:白紙和筆,將白紙折成三折。
中間那欄寫下自己正在準備或打算從事的工作
左邊那欄寫下自己已經具備的優勢和能力(會講英文、有證照...等等)
右邊那欄寫下預定加強或準備的項目(需要廠房、要買機器、要練英文等等)

引領大家進一步思考接下來踏入就業的實際考慮。
兩個小時下來,很開心,但也很有啟發。能和「大哥們」一起上課,是個新奇的體驗。

「上課」的感覺

1. 故事萬能:大家都愛聽故事。用故事「偷渡」想引入的概念,會記得、也會有討論。

2. 遊戲萬能,沒有人不喜歡玩遊戲的。管他大人小孩還是誰,有遊戲、有小小的競爭,氣氛很快就會帶起來,完全不會尷尬。

3.「大哥們」就是一般人,他可能是鄰居、可能是親戚的孩子、可能就是自己的家庭成員。現在有醫療資源、有政府資源、也有一些民間資源,可以協助他們重返正規生活,唯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支持。

更多資訊可參考:

更多其他精神/身心資訊

延伸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賀寶芙瘦到死」的醫學論文|答客八問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論文連結,是一篇跟賀寶芙有關的醫學論文,順手翻譯了一下文章的標題和簡要內容,貼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想要提醒一下可能有在使用賀寶芙的人。 該篇臉書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V70ln 沒想到,發文後似乎引起了一些波瀾。同時,也有讀到這篇譯文的臉書使用者發問了一些問題,所以決定寫得再清楚一點。(以下文長,請小心服用) 你是誰?憑什麼發這篇文章? 我是領有台灣醫師執照的合法醫師,看醫學論文是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減重專科醫師、也不是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我是精神專科醫師),不過醫學論文還是看得懂的。   你自己用過賀寶芙嗎? 我自己在大學時代,因為覺得自己胖,使用過兩個月的賀寶芙「奶昔」(查了一下,現在稱作「營養蛋白混合飲料」)。當時有朋友推薦我、聽了朋友的話也就買了幾罐泡來喝。喝了兩個月後覺得沒效、也覺得太貴,也就停喝了。從此未再使用任何賀寶芙產品。本身沒有經手任何賀寶芙的事業,也沒有參與任何其他直銷。目前也不使用任何直銷商的產品。 是不是看賀寶芙不順眼才寫這篇? 冤枉啊~寫這篇,就是剛好看到這篇論文,覺得可能會有民眾想知道(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怎麼查醫學論文),就順手翻譯了。如果有其他直銷產品也被寫成醫學論文,我也是滿想了解的。 這個論文連結是什麼連結?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reurl.cc/V70gn 這個連結來自 PubMed 。 PubMed 有點像是「醫學論文的 google 搜尋引擎」。每個人只要有網路連線,連上 PubMed 網站,就可以查詢各式各樣的醫學論文,不過通常只看得到論文的摘要。需要論文「全文」的話,就需要付費購買才讀得到,或是看自己所在的單位(例如醫院、學校等)是否可以下載全文 PDF 檔案。 這篇醫學論文的出處是什麼? 文章標題:Slimming to the Death: Herbalife®-Associated Fatal Acute Liver Failure-Heavy Metals, Toxic Compounds, Bacterial Contaminants and Psychotropic Agents in Products So

所謂的台大法律學分班——入學篇

最近這一年的週末很少出外騎長程的單車行程,是因為最近這一年(兩個學期)每週到台北上課——上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開辦的法律學分班課程,目前剛完成兩學期共 6 學分,還要再完成第三個學期才能結業。這應該也算是另一種「瘋狂」上課了吧 XD 陸續也有些朋友問了相關的問題,乾脆來分享一下。 為什麼要念這個? 1. 遠因: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該念一類組的,法律系曾經是夢想(?)之一。 2. 近因:精神科業務其實有許多跟法律相關,但自己根本就是「法盲」,非常惶恐。還記得住院醫師時期,第一次收到法院來函,要我鑑定「個案是否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我還心想:到底是要表示什麼意思?生活中諸多需要法律相關的知識,也發現自己極度缺乏。   3. 最後一擊:先是看到家醫科吳醫師、學長彭醫師陸續完成學分班課業,也持續在法律之路耕耘,覺得自己或許也可以試試看。所以在換了新工作之後,確認時間(和薪水 XD )可以負荷,立馬報名入學考試。 唸這個要幹嘛?又沒學位。 1. 沒幹嘛,就是想唸自己不懂的東西,就是追求一個爽度(而且我覺得這是一個「唸台大」最簡便的方式)。 2. 如果真的很想幹嘛的話,收集足夠的學分,可以考律師。 3. 之後也可以去唸法律研究所等。 為什麼要選台大? 1. 膚淺來說,就是虛榮——完成沒唸過台大的遺憾 XD ,也希望能當面聽到李茂生教授的上課。 2. 台大的師資和資源應該不太需要擔心。 入學要考試嗎? 1.     要入學考:筆試+書面審查。錄取率約五成,有時甚至更低(我那屆是超過 500 名報名,取 210 名) 2.     筆試不用特別準備,考題與法律完全無關,考題類似國文閱讀測驗的考法(給一篇文章,隨後詢問與文章有關的延伸問題, 50 題全單選)。 3.     書面審查:報名網頁上,必須線上填寫自己想報考的原因、展現自己「真的很想唸」的決心。

精神科病房有哪些種類?

最近的龍發堂事件,可能喚起許多大眾對精神科病房的想像和討論(可能也好奇很久了)。 其實,精神科病房分為好幾種款式。 主要分為急性病房、慢性病房、日間病房等三大類, 其他相輔相成的單位還會有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等,但不是每間醫院都有這麼多種類的完整配置。 如果是「在精神科住院」,通常指的是住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24小時都住在醫院,全台灣絕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病房,也就是病人出入病房會有嚴格門禁管制。 收治對象為病情急性發作、病情不穩定、有自傷傷人風險或其他需要密切觀察項目的病患。也因爲病人病況相對不穩定,門禁和病房內的管制項目都會比較嚴格。能夠帶進病房內度過住院時光的東西常常被檢查得很徹底。 各個醫院的管制項目、探病時間等也都不一樣。 有的醫院非常嚴格(例如: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可以探病);有的醫院可以允許照顧者24小時陪伴等等,可以准許帶進去的東西也各有不同。 (所以有些反覆住院的病患,有時候會「互通訊息」,互相交換醫院之間的風格和規定,或者拒絕到某些醫院住院)。 不過,雖然管制嚴格。但這個管制指的是「大門」,並不是代表病人像犯人一樣被關在類似監獄的地方。 急性精神病房當中常常會有比一般內外科病房來得更加寬敞的公共空間,(畢竟病人不能像內外科病房的病人偶爾還可以外出、下樓透透氣)。公共空間中,有些還會配置固定式腳踏車、健身器材、雜誌架、桌球桌、棋盤、其他運動器材等等,讓個案有空間和工具可以活動。 通常急性病房的住院治療時間約為1-4個禮拜不等(當然也有可能更長或更短),後續就看是回家回門診治療、轉慢性病房、轉日間病房或是其他的安排。 慢性病房 慢性病房:也是24小時都住在醫院,住院時間通常較長(好幾個月),病患的病況相對穩定,但生活自我規劃能力可能較差,需要醫院的結構式環境,也含有精神復健的治療。 日間病房 日間病房:有點像是來醫院「上學」,白天在醫院進行精神復健,下午就「下課」回家。 復健? 精神科也要動手動腳復健嗎? 精神復健跟平常大眾熟悉的「做復健」完全不一樣。 平常大家熟悉的復健,通常是指物理治療,電療、熱療、訓練肌力和關節等。但精神復健主要為「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手部功能、記憶訓練、生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