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科裡與高雄市毒品防制事務基金會,合作了一個成長團體活動,名字很長,叫做「108年度施用毒品者就業輔導個案管理專業服務計畫-成長團體活動」。
一起參與的學員和心理師 |
顧名思義,會來參加的學員都是施用毒品者,樣貌還滿符合刻板印象的——刺龍刺鳳、牙齒有檳榔和抽菸沾染顏色、粗粗的金項鍊、瘦弱但穿著寬大的襯衫,以及一群人聚在教室門口「呼吸治療」(也就是抽煙 XD),就像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大哥」。平常跟「大哥們」的接觸,不是在病房就是在門診,都是「醫師-個案」的關係,倒還是第一次跟施用毒品者「上課」。
刺青有點像這樣XD(照片來源:爆笑公社) |
這是一個為期三個上午的團體課程,我是其中一堂的講師,預計跟大家講「運動與身心健康」。為了「不無聊」,我不想講太多學理上的東西,準備講自己如何開始減重、開始騎單車以及維持體能的故事,並大量搭配騎單車時所拍的風景照片,希望讓氣氛輕鬆一點。
很幸運,這招奏效。看到騎車的照片後,學員們開始跟我討論我騎公路車脖子會不會很痠、他也有騎單車的習慣、也跟我分享他平常騎的路線,講到和柯文哲市長一起騎一日雙塔時,更是整個都聊開了。有的學員聽到我騎單車後的身心轉變,竟然也說想試試開始騎單車(但也有可能是客套話啦)
聊完單車後,接續的課程是科內兩位心理師的「自我探索團體」,很好奇兩位同事會怎麼帶領「自我探索」?因此,在獲取同意後,我也留下來成為參與團體的學員。
破冰小遊戲:認識你我
首先,兩位心理師將在場十位學員分成兩組,並先邀請大家自己寫名牌、寫下自己想被稱呼的名字,大家紛紛寫起了綽號。
接下來要求大家寫下「5個共同點」,而且這項共同點不能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不能說「我們都是人」),勢必得互相交談、互相自我介紹。
一開始我自己還有些彆扭,還好我旁邊的「阿仁」自動帶起討論:問起大家的興趣。
「我喜歡看電影,你們咧?」
「我也喜歡」
「我還喜歡釣魚,你們尬意嗎?」
「沒尬意,我喜歡喝酒啦」
「那你結婚了嗎?」
「結婚了啊」「我還沒啦」
就這樣東問西問的,不知不覺就瞭解了同組五個人的嗜好和個人背景。
同時也偷聽到另外一組的討論(都是台語):
「我有抽菸啦」
「嘿啊,我也是,抽很多啦,我還有吃檳榔」
「我愛騎快車啦」
「我也是我也是」
大家的「一樣」和「不一樣」 |
寫完五個共同點後,心理師們又要求大家寫下至少五個「不同點」。這下子連大家住什麼房子、喜歡吃什麼口味都知道了,距離瞬間拉近許多。
我們這組最後叫做「電影團」 |
最後,心理師要求兩組各自討論,依照大家最多的共同點,決定一個組名。我們這組是「電影團」,另外一組叫做「老菸槍團」。
數字列車
準備材料:白紙、筆、30張牌(一張牌分別代表一個數子)
先在白紙上畫出20個連續排列的格子。
接著由主持人(心理師)隨機抽牌,每抽出一張(也就是抽出一個數字),同組的人必須共同討論出這個數子必須填入哪一個格子,30張牌中,總共只會抽出20個牌(數字)、讓各組分別填入20個格子。
填入格子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填完20格之後,要算分數。
如果可以依照「由小至大」的順序排列越多格,分數越高(也就是數字列車「越長」,分數越高)
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可能好幾個數字都單獨一格、沒辦法「由小至大」,那分數就會很低。
這張照片中,就有三輛「由小至大」排列的數字列車 |
抽到第一張牌,14。
「嗯,應該要放在偏中間的位子吧?」
第二張牌,28。
「應該要放很後面吧?」
「放最後嗎?」
「放最後的話,如果抽到30怎麼辦?」
第三張牌,1。
「哈哈哈送分題啦,就放最前面啊」
第四張牌,11。
「這要寫在14旁邊嗎?還是空幾格再寫?」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有時候意見不一,有時候大家很有共識。很快地就可以發現「阿宏」是我們這組的主導者,思路清楚,也會試著用理由說服大家「為什麼這個數字要填這格」;而我旁邊的「阿仁」也會適時表達意見。
歷經三輪競賽,我們這組「電影團」略勝一籌。
未來是什麼呢?
接著,心理師要我們回想:在填數字的過程中,你是怎麼想的呢?
是隨便想怎麼填就怎麼填?
會跟其他人討論?
會全盤考量、思考還剩哪些牌才填?
還是聽別人的建議?別人說怎麼填就怎麼填?
還是......?
在數字列車的遊戲中,可以稍稍感受出大家平時的行事作風;而心理師也帶領著大家回想自己平常做決定的方式,並引導想想未來的就業考慮。
準備未來
材料:白紙和筆,將白紙折成三折。
中間那欄寫下自己正在準備或打算從事的工作
左邊那欄寫下自己已經具備的優勢和能力(會講英文、有證照...等等)
右邊那欄寫下預定加強或準備的項目(需要廠房、要買機器、要練英文等等)
引領大家進一步思考接下來踏入就業的實際考慮。
兩個小時下來,很開心,但也很有啟發。能和「大哥們」一起上課,是個新奇的體驗。
「上課」的感覺
1. 故事萬能:大家都愛聽故事。用故事「偷渡」想引入的概念,會記得、也會有討論。
2. 遊戲萬能,沒有人不喜歡玩遊戲的。管他大人小孩還是誰,有遊戲、有小小的競爭,氣氛很快就會帶起來,完全不會尷尬。
3.「大哥們」就是一般人,他可能是鄰居、可能是親戚的孩子、可能就是自己的家庭成員。現在有醫療資源、有政府資源、也有一些民間資源,可以協助他們重返正規生活,唯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支持。
更多資訊可參考:
Facebook:高雄市毒防基金會
更多其他精神/身心資訊
Facebook:精神奕奕|林奕萱醫師
延伸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