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精神科的門診,經常遇到許多情緒低落、緊張焦慮、失眠、莫名全身不適的患者,輾轉歷經各科卻又檢查不出原因。這些狀況不僅困擾個案的情緒,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這些情緒和身體症狀,其實很「傷腦」。
病人常問:我需要注意什麼嗎?我需要吃什麼補品嗎?
請運動,運動就是大腦最好的補品。
除了藥物及心理治療之外,請規律運動,補充不足的運動時間與強度。這是不需要擔心藥物副作用,也幾乎不需要額外成本的處方和自我治療的方式。
運動,既強身,更強心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但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許多益處。
1.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跳舞等)有助於降低焦慮和憂鬱的情緒,以及增進睡眠品質。
2. 戶外運動增加外出及接觸陽光的機會,也有助於改善憂鬱情緒。
3. 與家人、朋友或運動社團「共同運動」,增加人際接觸,豐富生活。
4. 可以自己掌握對身體的感覺,體驗體能的正向變化,有助於提升自信和自我效能。
先求有,再求好
如果本來完全沒有運動的習慣,一開始並不需要特別要求強度,而是「先求有,再求好」。先試著找到一項「不討厭、不排斥」的運動,能夠穩定、持續地進行後,接著再加強運動的強度。
先從每天五分鐘開始
可以先試試看從「每天安排五分鐘」的運動行程開始,當做自己的「每日作業」,如同每天都需要吃飯、洗澡一般的固定行程,讓運動融入生活,而不是件苦差事。之後再逐漸拉長運動的時間和強度,漸漸地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機能,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運動的「強度」是件重要的事,運動必須達到足夠強度,才算是「有效運動」,才能真正改善體能、促進健康以及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定義,運動時心跳應該達到最大心跳率的60%以上,才算是足夠的強度。怎麼知道自己的心跳呢?
可以的話,買個心率測量裝置(心跳錶/心跳帶)
如果狀況許可,可以搭配心率測量裝置,若沒有測量心跳的裝置,可以以「稍微流汗,自己覺得有點喘又不會太喘」作為評估方式。預估最大心跳率的計算方式為220-年齡。
例如:55歲的人,他的預估最大心跳率為220-55=165,165*60%=99。所以55歲者,其有效運動的心跳數至少要到99(但還是要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有所疑慮時應與醫師討論)。每週規律運動三次、每次20分鐘以上。
運動就是大腦的最佳補品
每個人追求健康生活的規劃中,都應該規律運動;而有心理健康困擾者,更應該認真運動。認真運動,認真生活,才能身體健康、情緒平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