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體育課,是什麼呢?
我印象中的體育課,往往是體育股長在體育課前衝去體育室借球——帶著大家跳暖身操,接著大家就各自找隊,打籃球的打籃球、打排球的打排球,也會有在樹蔭下唸書聊天的同學,選擇其實不多。如果是下雨天,大家在教室念「體育課本(?)」,或是在體育館輪流做墊上運動。
對於喜歡球類運動(或打得好)的學生來說,體育課是個可以發洩壓力、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和講講垃圾話的歡樂時間;但對於不專精球類運動的學生,或許有點無聊,也沒什麼發揮的空間。
到了「體育考試」的時間,更是悲劇。考三步上籃、考100公尺跑幾秒、考排球可以托球托幾下。跑不快、對球類不在行的學生,在體育課得不到快樂,「體育考試」時也得不到好的成績。運動這件事情,就是「無聊」、就是「痛苦」。
從小,我自己對球類算是很快上手,但跑步就是苦手。對跑步的痛苦記憶,到現在依然存在。
不一樣的體育課
不過,美國內帕維中學的體育課,不太一樣。
在第一節先上體育課,然後再上令人頭痛的讀寫課程。本來以為運動完應該會特別累,但其實學生反而覺得頭腦變得比較清楚、情緒也比較平穩。
不只如此,學校讓學生配戴心跳監測器。心跳監測器的數字是一切的起點,不看秒數、不看球技,只要你達到有效心跳率,大家各自靠自己喜歡的方式努力。而且有很多運動的選擇:攀岩、單人划艇等,還有可以透過電動玩具彼此競速的運動遊戲。
評分標準在於「花多少時間來維持目標範圍內的心跳率」。甚至學校買了一些室內健身車,讓想要拿更高分數的學生有空就可以來騎車,「越努力越高分,而不是越厲害越高分」。這是一個實驗計畫。
運動讓大腦變得更好
更有趣的是,這個實驗計畫,不只讓學生的體能變好,還讓學生的成績變好,甚至連校內的暴力事件比例都下降了。學生透過體育課的實驗計畫,學習運動如何管理自己的大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