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週末,是久違了三個月的難得完整週末。在家讀了這兩本跟武漢肺炎有關的書。
一本是「#紐約暫停記」,一本是「#武漢封城日記」。
讀這兩本書,一部分是因為朋友的推薦,延續著前一次讀書會讀的「#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想讀讀不同的角度和寫法。另一部分,有種「紀念」的感覺。
兩年前的12月30日,是李文亮醫師在微信上「吹哨」的那一天。吹哨後沒多久,李醫師的文章「被安靜」了。而在隔年的2月7日,李文亮醫師也因染疫過世,永遠地安靜了。
這世界在這兩年有太大太大太大的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在重新學習改變、適應、掙扎、安定、求生、重整。在兩年後的此時此刻,再讀起當時的這些記錄,慶幸著現在還有工作、還能出遊、還能聚餐,甚至還能因為防疫人員的關係,抽到五月天的演唱會票,這就像「武漢封城日記」中提到的「一種特殊的內疚感,那是活著的內疚感」,甚至是具有某種特殊待遇的內疚感。
紐約和武漢,是兩個截然不同國度的兩個大都會。一個自由、一個不自由。寫這兩本書的作者,都不是紐約或武漢的在地人,都是剛搬到當地沒多久的外地人。由他們「外來的角度」去看當地的第一手觀察,各有一些異同之處。
武漢封城日記的作者,是單身女性。是否出門、怎麼過生活,相對來得自由,但處在相對不自由的國家,還是有許多強制和限制。她記錄買的東西、每天的晚餐,固定每天跟朋友視訊聊天,但談著不同主題,還有關注身邊的清潔員。看著像是半流水帳、半抒發的日記,彷彿更可以貼近在武漢的那時那刻。在疫情期間,跟性別和關懷有關的工作仍不停歇。書中提到,這些隔離的日子,讓許多男性得以感受「家庭主婦」長年被「隔離」、缺乏公共生活的感受,以及封城時的家暴問題。
作者郭晶長年做助人工作,但封城之時,他不止是行動者,更是一個親歷者。平時的助人工作,我們都不見得曾經經歷那些苦難,需要揣摩、需要試著同理。而如今郭晶親身經歷,寫出來的就更讓人印象深刻了。
最近的新聞提到,美軍強制接種疫苗,不接種直接退役。今天也收到詢問的消息,問可否因為「心理抗拒」,開立不適合施打疫苗的證明?這跟書中提到的「人們現在不得不被集體化,個人消失了」,在兩年後,依然如此。在疫情之前,我們得有很多妥協。
我想起一年多前,我有位門診病人,聽口音是中國口音,已在台灣多年。問他籍貫哪裡,他堅持不答。後來把居留證放在桌上讓我自己看。一看,是中國武漢。疫情與早已在台灣多年的他,沒太多關係,但還是得扛著這個污名。
而紐約暫停記的作者李濠仲,是個有妻小的男性。書中讓我留下印象的是,紐約的高房價、紐約地鐵的公共衛生問題,還有「紐約客」帶有驕傲自衿、特別的身份認同,卻又是疫情中全美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到底要專制,還是要自由?比起《武漢封城日記》的生活紀錄寫法,這本《紐約暫停記》更多了些歷史、社會和政治的角度。這本書讓我這個從未長時間待過紐約、待過美國的人,讀來非常新鮮,也增長不少見聞。紐約暫停記的英文書名是「New York on PAUSE」,這也是當時紐約州長古莫自創的禁令字眼,沒有「封城」那麼強硬,也帶有點期待繼續往前的感覺。
去年(110年)的6月15日,是我第一次參與疫苗站的支援。當時也是台灣疫苗開打的第一波,為85歲以上的長者施打。對大家來說,都是全新、需要邊摸索邊前進的體驗。當時我寫下的記錄,也收在《記疫COVID 19》這個網站中。現在回頭看起來,記錄似乎是真的很重要的事哪。
然而,今天剛剛的中央疫情記者會,公布案 17230(機場停車場清潔員)感染之變異株,是 Omicron變異株。一切都還沒能鬆懈。
延伸閱讀:《6/15鳳山國中疫苗站全日記錄》(記疫COVID19網站):6/15鳳山國中疫苗站全日記錄 - 記疫 (nctu.edu.tw)
his response hair extensions,costume wigs,hair pieces for women,hair pieces for women,cheap wigs,human hair wigs,cheap wigs,cheap wigs human hair,wigs see this websit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