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遊牧人生》這部電影,自己很喜歡,想起幾年前到蒙古國的兩週旅行,找了張當時的照片。這算是我自己到目前為止,最貼近「遊牧生活」的一段時間吧。
(以下有雷》
《遊牧人生》這部電影是個很安靜的氛圍,淡淡地、帶點感傷地講一個中年、步入老年的女子-芬恩-的故事。在工作幾十年的公司關廠,而與工廠強烈連結生活幾十年的小鎮被關閉、先生也因病離世之後,芬恩離開小鎮、開著露營車,踏上人生的漫長旅程。在這個長途旅程中,沒有終點、沒有定向、沒有明確計畫,順著需要工作或集會的地點,就這樣開著露營車前往,駐紮、停泊,然後再次前進。每一個停頓都不是真的停頓,而是蓄積再前進的力量與資源。
旅程中,很多時刻芬恩都是自己獨自生活。需要錢的時候,做短暫的物流工作、勞力工作,過著極簡的生活,不留長物,最珍藏的是一套爸爸留給她的餐盤。在有限的露營車空間中,芬恩發揮巧思,自行改裝和收納,如同住家一點的佈置。連雙腳都伸不直的睡覺空間,她看起來似乎甘之如飴,但常常抿著的嘴,好像又透露了些滄桑。
在這個看似孤單的旅程中,芬恩遇到了很多人。物流打工工作中的同事、一起進行露營車生活的「汽車遊民們」、露營營地的旅客們,還有在大賣場中偶遇的老友,還有芬恩自己的家人。有些人志同道合地邀請芬恩一起參與活動、參與聚會、分享自己的人生;有些人擔心著芬恩,邀請她離開露營車、回到屋內生活。而芬恩總是堅定拒絕了,繼續開著露營車前進。
芬恩在電影中常常抿著嘴,很堅毅的樣子,少有很大的情緒起伏。唯獨一次,是爸爸送他的一套餐具,被有點雞婆的「露營車友」不小心摔碎了,芬恩大吼一聲請他離開,就這樣而已。
之後芬恩也是靜靜地重新黏回餐盤的碎片,就像是她開著露營車,撿著自己和露營車車友們在營火晚會中分享的人生碎片,拼著黏著,成就一個不完美而又更趨完整的人生,那些裂隙都是記憶,都有自己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景色實在太美,有許多美國中西部的荒涼大景,搭配著芬恩在電影中的露營車生活,日昇月落,晴雨霜雪,如同人生的豐富風景。
誰會想流浪呢?誰會想睡在車上呢?
欸,還真的有。
其實,很多有房有車的人,有時也只是被禁錮在實質的房屋和車輛之中,可能連心也被禁錮了。之前曾經聽過一句話:「我們家又不是沒有錢,為什麼他要自己過著這樣的生活?這樣是不是有病?」
的確,有些遊民或無家可歸者,有某些比例是有精神疾病的;但的確也有些真的崇尚閒雲野鶴,無法一概而論地。更何況,芬恩並不是「homeless(無家)」,她只是「houseless(沒有房子)」,她的露營車就是她的家、她的歸屬,承載了爸爸與先生留給她的記憶
如果他自己覺得過得很好,生活安排得妥適安樂,沒有影響或打擾到其他人,即使看起來「很潦倒」,我們又何必為他擔心難過?
電影中,芬恩的朋友們,每個都是有故事的人。對於朋友的離開(無論是距離上或是身體上),大家給予祝福,而不是全然的悲傷。因為,「在神生的路上,我們終將再見(I see you down the road)」。
每個人有他的人生決定權,不需要強求,也不需要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祝福他,祝福自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