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參加了一場讀書會,讀的書是「家有彩虹男孩」。
讀書會原本應該在三餘書店進行的,因防疫之故,改成視訊進行。
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參與線上的讀書會。
雖然不是第一次開視訊會議,但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會議方式,總覺得少了點「人味」。
在會議的過程中,發言的眼神、語氣、手部的動作等(也就是非語言訊息啦),其實也都蘊含了某些信息在其中。
隔了手機或電腦,還是覺得「隔靴搔癢」。
但防疫期間,還是安全重要囉。
離題了。
先講結論:這本書非常好看,我覺得是任何有機會跟孩子接觸的人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副標是「探索性別認同的路上,母子同行」。
副標就直接破題了。
寫書的人是媽媽,而探索性別認同的是兒子。
這條艱辛而充滿疑問的路上,媽媽一邊陪著兒子前進,一邊想著「這世界上應該還有其他的家庭,也有同樣的心路歷程吧」。
於是媽媽開始寫部落格,紀錄孩子成長/探索性別認同的過程中,自己、先生、兒子本身、兒子的手足(哥哥),自己的哥哥以及其他家族成員的心境變化與討論。
喜歡「女生東西」的兒子怎麼上幼稚園?
扮家家酒想當媽媽的兒子怎麼跟同學相處?
別人來我們家之前,要不要把兒子的芭比娃娃藏起來?
他穿裙子去學校會被取笑嗎?
別人會不會覺得是我「基因不好」才把兒子生成這樣?
這些問題都沒辦法輕易回答,媽媽透過書寫,回答了自己的疑問,也讓世界上其他可能有同樣經歷的家庭,有了療癒與支持。
這不只是成長的紀錄,還是資料收集、反覆思辨與執行,甚至有點「家族治療」味道的一本紀錄。
我最喜歡(也是讀起來最心疼)的部分,是媽媽持續書寫「遇到疑惑-查資料-尋求協助-落實在生活中-觀察結果-再修正」的過程。
自從發現兒子狂愛芭比娃娃開始,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裙子、粉紅色、紫色、迪士尼的諸多公主...
這些不止「他想要就買給他」而已,還牽扯到「別人怎麼看」、兒子的哥哥又會怎麼受到影響?
同時養育「符合傳統樣子」的兒子,以及「充滿性別創意」的兒子,兩個都愛、兩個都想尊重,父母在這過程中應當如何自處?
書中充滿著媽媽對自己的疑惑,但媽媽不斷強調著「無論兒子如何,我都愛他」。這才是最大的力量。
什麼是性別認同?
媽媽手冊或寶寶手冊可能沒有提到那麼多,但生活就是有機會遇到。
沒有任何一個父母親,天生下來就懂得如何當父母。
除了性別認同以外,生活上還可能遇到諸多「手冊沒有教的事情」。
父母親得摸索著、跌跌撞撞地去面對,但是「愛」不應該因為他的性別認同或任何其他事情而改變,也不該預先設定任何框架。
節錄書中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我非常清楚一個人在幼年就得面對掙扎是什麼感受,還有我的父母如果支持我,會讓我的人生多麽不同。」....「養育一個有自信孩子,讓他知道他是被愛的,可以從家庭中得到愛,不必再去其他地方尋找。」
書中喜歡的段落實在太多了,大家有機會找來讀吧,真心推薦。
+1+1
回覆刪除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