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參加了一場讀書會,讀的書是「家有彩虹男孩」。 讀書會原本應該在三餘書店進行的,因防疫之故,改成視訊進行。 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參與線上的讀書會。 雖然不是第一次開視訊會議,但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會議方式,總覺得少了點「人味」。 在會議的過程中,發言的眼神、語氣、手部的動作等(也就是非語言訊息啦),其實也都蘊含了某些信息在其中。 隔了手機或電腦,還是覺得「隔靴搔癢」。 但防疫期間,還是安全重要囉。 離題了。 先講結論:這本書非常好看,我覺得是任何有機會跟孩子接觸的人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副標是「探索性別認同的路上,母子同行」。 副標就直接破題了。 寫書的人是媽媽,而探索性別認同的是兒子。 這條艱辛而充滿疑問的路上,媽媽一邊陪著兒子前進,一邊想著「這世界上應該還有其他的家庭,也有同樣的心路歷程吧」。 於是媽媽開始寫部落格,紀錄孩子成長/探索性別認同的過程中,自己、先生、兒子本身、兒子的手足(哥哥),自己的哥哥以及其他家族成員的心境變化與討論。 喜歡「女生東西」的兒子怎麼上幼稚園? 扮家家酒想當媽媽的兒子怎麼跟同學相處? 別人來我們家之前,要不要把兒子的芭比娃娃藏起來? 他穿裙子去學校會被取笑嗎? 別人會不會覺得是我「基因不好」才把兒子生成這樣? 這些問題都沒辦法輕易回答,媽媽透過書寫,回答了自己的疑問,也讓世界上其他可能有同樣經歷的家庭,有了療癒與支持。 這不只是成長的紀錄,還是資料收集、反覆思辨與執行,甚至有點「家族治療」味道的一本紀錄。 我最喜歡(也是讀起來最心疼)的部分,是媽媽持續書寫「遇到疑惑-查資料-尋求協助-落實在生活中-觀察結果-再修正」的過程。 自從發現兒子狂愛芭比娃娃開始,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裙子、粉紅色、紫色、迪士尼的諸多公主... 這些不止「他想要就買給他」而已,還牽扯到「別人怎麼看」、兒子的哥哥又會怎麼受到影響? 同時養育「符合傳統樣子」的兒子,以及「充滿性別創意」的兒子,兩個都愛、兩個都想尊重,父母在這過程中應當如何自處? 書中充滿著媽媽對自己的疑惑,但媽媽不斷強調著「無論兒子如何,我都愛他」。這才是最大的力量。 什麼是性別認同? 媽媽手冊或寶寶手冊可能沒有提到那麼多,但生活
上班時間:身心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下班時間:喜歡貓、單車、書和電影、分享生活和學習新的事物。 希望每個人都能吃得下、睡得著、拉得出來也笑得開懷。 Facebook: 精神奕奕|林奕萱醫師。 與我聯絡:psychotherapyli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