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娟芬老師演講《亡國感與台灣前途》之現場筆記|林奕萱

前陣子看到張娟芬老師在臉書上提到將到成大演講《亡國感與台灣前途》,並且歡迎校外旁聽。確定時間可以就衝了。分享當天聽演講的筆記。



先講結論:我們可以做的事
1. 訓練自己成為內行公民:有媒體識讀能力、有能力思辨及吸收相關知識,可以區辨「信任名單」和「不信任名單」。
2. 在生活中注意到中國因素。
3. 不要讓自己沈浸在無力感中,先從可以做的事情開始。


以下正文

張娟芬老師說,這在北藝大是要講一學期的課「台灣前途與中國因素」。在成大的這場演講,就像是一整個學期的精華版。 

在這場演講中,老師分享了幾部在YouTube上就可以看到的影片。第一部https://reurl.cc/e2Kqx《潛規則》,鄭有傑。

片中所呈現出來的《潛規則》,就是現在的亡國感。 

台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這就是潛規則。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商業手段,就像這部短片中所呈現的一樣。

就像是許多人的「被道歉」(戴立忍、周子瑜)等等,或像是最近館長在直播中狂嗆的、藝人到了中國都得「被表態」等等。



這些不是靠法律、也不是監禁,而是商業上的限制。而且這些人都不是政治人物,已經不是「假設我不玩政治,就不會被影響到」的問題,而是每個國民都可能「被遇到」的問題。



但是為什麼有這些潛規則?台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其實民主是會死的。
現代的「民主死亡」,是透過有心的方式來操弄選舉的。民主的外殼和框架都在,但本質已經不在。這跟台灣的現行狀況有點類似。民主是很容易死亡的。現代的「死法」又讓民主死得更為隱微。而台灣民主的特別罩門,就是「中國因素」。

什麼是中國?
接著老師介紹了第二部影片:https://reurl.cc/rqOp4
《知名脫口秀吐槽「一個中國」,用台灣編劇狂酸中國玻璃心》

影片中就是(荒謬的)中國。

什麼是中國因素?
主要利用經濟手段作為干預,而且不止影響台灣而已,而是試圖對全球施行影響力。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政策,幫助開發中國家,使他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中國利用其資本,擴張其影響力,達到控制其他國家的手段。不需要攻打港口,就可以使用別人的港口。
 
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中國的那些「商業行為」。

中國因素在台灣的模式

  • 中國選定某人,提供特殊優惠,成為「在地協力者」或「政治代理人」。例如:623凱道遊行上所反對的那些媒體可能就是。
  • 運用金錢來影響台灣的企業行為、政府決策、媒體輿論、民主態度、政治秩序等等。
  • 中國影響力變成「日常」的一部分——中國因素的everdayness-讓你習慣、讓你無感。例如在網路上越來越習慣中國用語、越來越適應宮鬥劇中的文化等等。
 
623凱道「拒絕紅色媒體」遊行

中國因素什麼時候開始的?

2000年為分水嶺:2000年前比較是武力,2000年後比較是商
業、政治的介入。而原因是「直接施力」的兩次失敗,造成 
1996年和2000年「失去政權」;爾後中國使用「間接施
力」,也就是政治代理人的方式。

中資有什麼不好?
在中國的體制裡,資本是政治權力的工具,不是「在商言商」。中國的資金,常常帶著政治的目的。中國的資金,要的不是錢,而是要把錢變成政治的權力。

接著老師介紹第三部影片: https://reurl.cc/NMe1x(台灣:間諜,謊言和兩岸關係|台灣)。這是半島電視臺製作的「臥底採訪影片」。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在地協力者」的身影,看到愛國同心會怎麼運作?資金來源又是為何?


「中國未統而先治」

2017:李明哲事件
2018:居住證:把台灣人和港澳人民放在同一層級。申請居住證,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承認自己是中國公民」。
2019:香港逃犯條例
2017~2019的這三件事情,顯示了中國想把台灣人民當成「中國公民」,即便目前並不是統一狀態,中國仍想「未統而先治」。

台灣前途在哪?
1949年後,台灣和中國分成兩個政治實體。如果從外國人
的角度來看,會想跟誰「在一起」?



1950韓戰爆發:關鍵性改變台灣命運。美國認為韓戰爆發,表示共產主義在擴張。美國認為應該要有第一和第二島鏈。美國如此部署後,開展了「冷戰結構」:民主和共產的冷戰。而台灣就是在如此部署中存活下來。未來也要用世界局勢保住台灣。


年輕人的亡國感很重,亡國感來自於「台灣和中國單挑」。
但實際上台灣和中國都並存在世界上。中國已經惹毛了很多人。現在不止台灣被欺負,而是很多人被欺負。
不要只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去思考,而要放在「整個世界」的架構下思考。


那怎麼辦?——原則
吳介民的研究:中國因素雖然不斷發揮影響力,但也會帶來反作用力。中國想發揮影響力,會激發其他國家對台灣也想發揮影響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被擋下」的事情。中國進逼,而台灣也在防禦,例如2019/3/28為政治談判畫紅線:有些東西是不能拿去談判的(例如:民主憲政)。目前努力中的:防堵居住證、外國勢力代理法等。

例外,還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尋找夥伴。有些人會說「我沒辦法說服長輩、沒辦法說服爸媽」,但這其實不是合理的目標。



俄羅斯花了很多氣力,想要影響美國的選舉(俄羅斯支持川普)。俄羅斯的力氣,不是花在「點對點」的影響。而是讓支持希拉蕊的選民,覺得「這個選舉很煩」,不要去投票。



所以要說服長輩,是很難的。不一定要說服他改變投票的人選。



那怎麼辦?——策略

  • 建立信任名單與不信任名單
  • 在同溫層裡找一點事做:我們以為的同溫層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同溫層不能只是那麼抽象和鬆散的。怎麼讓同溫層變成更堅實的同溫層(不能只是鍵盤支持,而是遊行時是真的叫得動的)
  • 變成內行公民

老師還分享了一個粉絲專頁「剿匪學院」,提到了如何說服長輩——從長輩關心的議題中,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情況。像是長輩不一定在乎言論自由、性別平等、同婚,或是各種三句話以內無法理解的政治言論,那這個就不是「破口」;相反的,長輩常有就醫需求,分享台灣的健保好處(淚QQ)和香港目前的就醫困窘,就比較能夠打動長輩。

為什麼要民主?
民主體制有利於經濟成長(想想馬雲QQ,認真賺錢然後一瞬間就變國家的了)。民主才有小確幸(想想正在滑FB、上YouTube、開罵各種政治人物的爽感)。那些「有錢才能有」的東西,其實是「有民主才能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賀寶芙瘦到死」的醫學論文|答客八問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論文連結,是一篇跟賀寶芙有關的醫學論文,順手翻譯了一下文章的標題和簡要內容,貼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想要提醒一下可能有在使用賀寶芙的人。 該篇臉書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V70ln 沒想到,發文後似乎引起了一些波瀾。同時,也有讀到這篇譯文的臉書使用者發問了一些問題,所以決定寫得再清楚一點。(以下文長,請小心服用) 你是誰?憑什麼發這篇文章? 我是領有台灣醫師執照的合法醫師,看醫學論文是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我不是減重專科醫師、也不是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我是精神專科醫師),不過醫學論文還是看得懂的。   你自己用過賀寶芙嗎? 我自己在大學時代,因為覺得自己胖,使用過兩個月的賀寶芙「奶昔」(查了一下,現在稱作「營養蛋白混合飲料」)。當時有朋友推薦我、聽了朋友的話也就買了幾罐泡來喝。喝了兩個月後覺得沒效、也覺得太貴,也就停喝了。從此未再使用任何賀寶芙產品。本身沒有經手任何賀寶芙的事業,也沒有參與任何其他直銷。目前也不使用任何直銷商的產品。 是不是看賀寶芙不順眼才寫這篇? 冤枉啊~寫這篇,就是剛好看到這篇論文,覺得可能會有民眾想知道(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怎麼查醫學論文),就順手翻譯了。如果有其他直銷產品也被寫成醫學論文,我也是滿想了解的。 這個論文連結是什麼連結?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reurl.cc/V70gn 這個連結來自 PubMed 。 PubMed 有點像是「醫學論文的 google 搜尋引擎」。每個人只要有網路連線,連上 PubMed 網站,就可以查詢各式各樣的醫學論文,不過通常只看得到論文的摘要。需要論文「全文」的話,就需要付費購買才讀得到,或是看自己所在的單位(例如醫院、學校等)是否可以下載全文 PDF 檔案。 這篇醫學論文的出處是什麼? 文章標題:Slimming to the Death: Herbalife®-Associated Fatal Acute Liver Failure-Heavy Metals, Toxic Compounds, Bacterial Contaminants and Psychotropic Agents in Product...

精神科病房有哪些種類?

最近的龍發堂事件,可能喚起許多大眾對精神科病房的想像和討論(可能也好奇很久了)。 其實,精神科病房分為好幾種款式。 主要分為急性病房、慢性病房、日間病房等三大類, 其他相輔相成的單位還會有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等,但不是每間醫院都有這麼多種類的完整配置。 如果是「在精神科住院」,通常指的是住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 急性病房:24小時都住在醫院,全台灣絕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病房,也就是病人出入病房會有嚴格門禁管制。 收治對象為病情急性發作、病情不穩定、有自傷傷人風險或其他需要密切觀察項目的病患。也因爲病人病況相對不穩定,門禁和病房內的管制項目都會比較嚴格。能夠帶進病房內度過住院時光的東西常常被檢查得很徹底。 各個醫院的管制項目、探病時間等也都不一樣。 有的醫院非常嚴格(例如: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可以探病);有的醫院可以允許照顧者24小時陪伴等等,可以准許帶進去的東西也各有不同。 (所以有些反覆住院的病患,有時候會「互通訊息」,互相交換醫院之間的風格和規定,或者拒絕到某些醫院住院)。 不過,雖然管制嚴格。但這個管制指的是「大門」,並不是代表病人像犯人一樣被關在類似監獄的地方。 急性精神病房當中常常會有比一般內外科病房來得更加寬敞的公共空間,(畢竟病人不能像內外科病房的病人偶爾還可以外出、下樓透透氣)。公共空間中,有些還會配置固定式腳踏車、健身器材、雜誌架、桌球桌、棋盤、其他運動器材等等,讓個案有空間和工具可以活動。 通常急性病房的住院治療時間約為1-4個禮拜不等(當然也有可能更長或更短),後續就看是回家回門診治療、轉慢性病房、轉日間病房或是其他的安排。 慢性病房 慢性病房:也是24小時都住在醫院,住院時間通常較長(好幾個月),病患的病況相對穩定,但生活自我規劃能力可能較差,需要醫院的結構式環境,也含有精神復健的治療。 日間病房 日間病房:有點像是來醫院「上學」,白天在醫院進行精神復健,下午就「下課」回家。 復健? 精神科也要動手動腳復健嗎? 精神復健跟平常大眾熟悉的「做復健」完全不一樣。 平常大家熟悉的復健,通常是指物理治療,電療、熱療、訓練肌力和關節等。但精神復健主要為「職能治療」,主要在訓練「日常生活需要的技能」——手部功能、記憶訓練、生活安...

武嶺慢慢騎——首次西進武嶺(完騎)。

先說結論 經過兩個月的 準備 ,成果如下: 埔里地理中心碑-武嶺牌樓,沒抽筋、沒牽車,一路慢騎。 總距離:53.2公里。 總爬升:2880公尺。 總時間:6小時37分。 再說心得 西進武嶺真的不容易(連續上坡39公里,平均坡度7%),但比我想像中的輕鬆一些些。我想有幾個原因: 1. 兩個月來被車友頻頻「威脅」,原本以為整路會不斷出現像宇老最後一段要下來牽車的陡坡,但實際上超陡坡並不多,只是一路長上坡....。 2. 氣溫低,騎起來真的非常舒服,讓難度降低一點點。 3. 路面非常棒(但路窄、沿路車多,是另一危險)。 另外,貼在上管的「武功秘笈」,真的讓心態堅定不少,一路騎到昆陽才開始出現想放棄的念頭。但到昆陽也只剩最後2公里了,當然還是要騎完嘍。 比起預先設定的清境目標多出很多,能在七小時內完成,相當開心(非常感謝柴鐵同車車友的耐心等候)。 活動當天 凌晨12點半,選擇當天來回的柴山鐵騎車友集結在中正技擊館,準備上車。通宵奔馳在國道,凌晨2點多抵達雲林古坑休息站,進食第一波早餐。 中正技擊館集合。 雲林古坑休息站吃早餐。 凌晨四點多抵達埔里愛蘭交流道,進食第二波早餐,卸下單車,前往會場。沿路已經看到許多菁英組的車友咻咻咻地熱身。 到了會場出發點,發現還是有登山車,更強的是還有一大群胖胎車;也有看起來不是「很專業」的車友(但腳力應該很專業啦),瞬間放心(?)了一些些。由於只是肉腳陪騎組,我們選擇最後一個出發,才不會擋路。 等到天全亮,終於換我們出發。 雖然先製作了「武林秘笈」,實際騎乘時還是多休息了幾次,全部拆成八段來騎。   西進武嶺起點:台灣地理中心碑。 地理中心碑-人止關(500m-790m):16.2km,平均坡度:3% 這段在「小抄」上雖然寫4%,但騎起來其實只有2-3%左右,非常和緩。 這一段比較「危險」的地方是:開騎時往往很興奮,尤其第一段路如此和緩,很容易暴衝,提早消耗體力。而我們在這段剛好跟上一群車友,車友領騎的速度很輕鬆,就跟著小集團慢慢騎,均速不到20km/h,花上49分鐘抵達人止關,吞完能量包準備接下來的爬坡、拍個照便速速上路。 人止關-霧社(790m-1150m):5.2km,平均坡度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