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張娟芬老師在臉書上提到將到成大演講《亡國感與台灣前途》,並且歡迎校外旁聽。確定時間可以就衝了。分享當天聽演講的筆記。
先講結論:我們可以做的事
1. 訓練自己成為內行公民:有媒體識讀能力、有能力思辨及吸收相關知識,可以區辨「信任名單」和「不信任名單」。
2. 在生活中注意到中國因素。
3. 不要讓自己沈浸在無力感中,先從可以做的事情開始。
以下正文
在這場演講中,老師分享了幾部在YouTube上就可以看到的影片。第一部:https://reurl.cc/e2Kqx《潛規則》,鄭有傑。
片中所呈現出來的《潛規則》,就是現在的亡國感。
台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這就是潛規則。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商業手段,就像這部短片中所呈現的一樣。
就像是許多人的「被道歉」(戴立忍、周子瑜)等等,或像是最近館長在直播中狂嗆的、藝人到了中國都得「被表態」等等。
這些不是靠法律、也不是監禁,而是商業上的限制。而且這些人都不是政治人物,已經不是「假設我不玩政治,就不會被影響到」的問題,而是每個國民都可能「被遇到」的問題。
但是為什麼有這些潛規則?台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其實民主是會死的。
現代的「民主死亡」,是透過有心的方式來操弄選舉的。民主的外殼和框架都在,但本質已經不在。這跟台灣的現行狀況有點類似。民主是很容易死亡的。現代的「死法」又讓民主死得更為隱微。而台灣民主的特別罩門,就是「中國因素」。
什麼是中國?
接著老師介紹了第二部影片:https://reurl.cc/rqOp4
《知名脫口秀吐槽「一個中國」,用台灣編劇狂酸中國玻璃心》。
影片中就是(荒謬的)中國。
什麼是中國因素?
主要利用經濟手段作為干預,而且不止影響台灣而已,而是試圖對全球施行影響力。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政策,幫助開發中國家,使他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中國利用其資本,擴張其影響力,達到控制其他國家的手段。不需要攻打港口,就可以使用別人的港口。
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中國的那些「商業行為」。
中國因素在台灣的模式
中國因素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資有什麼不好?
在中國的體制裡,資本是政治權力的工具,不是「在商言商」。中國的資金,常常帶著政治的目的。中國的資金,要的不是錢,而是要把錢變成政治的權力。
接著老師介紹第三部影片: https://reurl.cc/NMe1x(台灣:間諜,謊言和兩岸關係|台灣)。這是半島電視臺製作的「臥底採訪影片」。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在地協力者」的身影,看到愛國同心會怎麼運作?資金來源又是為何?
「中國未統而先治」
2017:李明哲事件
2018:居住證:把台灣人和港澳人民放在同一層級。申請居住證,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承認自己是中國公民」。
2019:香港逃犯條例
2017~2019的這三件事情,顯示了中國想把台灣人民當成「中國公民」,即便目前並不是統一狀態,中國仍想「未統而先治」。
台灣前途在哪?
在1949年後,台灣和中國分成兩個政治實體。如果從外國人
的角度來看,會想跟誰「在一起」?
1950韓戰爆發:關鍵性改變台灣命運。美國認為韓戰爆發,表示共產主義在擴張。美國認為應該要有第一和第二島鏈。美國如此部署後,開展了「冷戰結構」:民主和共產的冷戰。而台灣就是在如此部署中存活下來。未來也要用世界局勢保住台灣。
年輕人的亡國感很重,亡國感來自於「台灣和中國單挑」。
但實際上台灣和中國都並存在世界上。中國已經惹毛了很多人。現在不止台灣被欺負,而是很多人被欺負。
不要只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去思考,而要放在「整個世界」的架構下思考。
那怎麼辦?——原則
吳介民的研究:中國因素雖然不斷發揮影響力,但也會帶來反作用力。中國想發揮影響力,會激發其他國家對台灣也想發揮影響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被擋下」的事情。中國進逼,而台灣也在防禦,例如2019/3/28為政治談判畫紅線:有些東西是不能拿去談判的(例如:民主憲政)。目前努力中的:防堵居住證、外國勢力代理法等。
例外,還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尋找夥伴。有些人會說「我沒辦法說服長輩、沒辦法說服爸媽」,但這其實不是合理的目標。
俄羅斯花了很多氣力,想要影響美國的選舉(俄羅斯支持川普)。俄羅斯的力氣,不是花在「點對點」的影響。而是讓支持希拉蕊的選民,覺得「這個選舉很煩」,不要去投票。
所以要說服長輩,是很難的。不一定要說服他改變投票的人選。
那怎麼辦?——策略
老師還分享了一個粉絲專頁「剿匪學院」,提到了如何說服長輩——從長輩關心的議題中,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情況。像是長輩不一定在乎言論自由、性別平等、同婚,或是各種三句話以內無法理解的政治言論,那這個就不是「破口」;相反的,長輩常有就醫需求,分享台灣的健保好處(淚QQ)和香港目前的就醫困窘,就比較能夠打動長輩。
為什麼要民主?
民主體制有利於經濟成長(想想馬雲QQ,認真賺錢然後一瞬間就變國家的了)。民主才有小確幸(想想正在滑FB、上YouTube、開罵各種政治人物的爽感)。那些「有錢才能有」的東西,其實是「有民主才能有」。
先講結論:我們可以做的事
1. 訓練自己成為內行公民:有媒體識讀能力、有能力思辨及吸收相關知識,可以區辨「信任名單」和「不信任名單」。
2. 在生活中注意到中國因素。
3. 不要讓自己沈浸在無力感中,先從可以做的事情開始。
以下正文
張娟芬老師說,這在北藝大是要講一學期的課「台灣前途與中國因素」。在成大的這場演講,就像是一整個學期的精華版。
片中所呈現出來的《潛規則》,就是現在的亡國感。
台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這就是潛規則。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商業手段,就像這部短片中所呈現的一樣。
就像是許多人的「被道歉」(戴立忍、周子瑜)等等,或像是最近館長在直播中狂嗆的、藝人到了中國都得「被表態」等等。
這些不是靠法律、也不是監禁,而是商業上的限制。而且這些人都不是政治人物,已經不是「假設我不玩政治,就不會被影響到」的問題,而是每個國民都可能「被遇到」的問題。
但是為什麼有這些潛規則?台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其實民主是會死的。
現代的「民主死亡」,是透過有心的方式來操弄選舉的。民主的外殼和框架都在,但本質已經不在。這跟台灣的現行狀況有點類似。民主是很容易死亡的。現代的「死法」又讓民主死得更為隱微。而台灣民主的特別罩門,就是「中國因素」。
什麼是中國?
接著老師介紹了第二部影片:https://reurl.cc/rqOp4
《知名脫口秀吐槽「一個中國」,用台灣編劇狂酸中國玻璃心》。
影片中就是(荒謬的)中國。
什麼是中國因素?
主要利用經濟手段作為干預,而且不止影響台灣而已,而是試圖對全球施行影響力。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政策,幫助開發中國家,使他國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中國利用其資本,擴張其影響力,達到控制其他國家的手段。不需要攻打港口,就可以使用別人的港口。
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中國的那些「商業行為」。
中國因素在台灣的模式
- 中國選定某人,提供特殊優惠,成為「在地協力者」或「政治代理人」。例如:623凱道遊行上所反對的那些媒體可能就是。
- 運用金錢來影響台灣的企業行為、政府決策、媒體輿論、民主態度、政治秩序等等。
- 中國影響力變成「日常」的一部分——中國因素的everdayness-讓你習慣、讓你無感。例如在網路上越來越習慣中國用語、越來越適應宮鬥劇中的文化等等。
623凱道「拒絕紅色媒體」遊行 |
中國因素什麼時候開始的?
2000年為分水嶺:2000年前比較是武力,2000年後比較是商
業、政治的介入。而原因是「直接施力」的兩次失敗,造成
1996年和2000年「失去政權」;爾後中國使用「間接施
力」,也就是政治代理人的方式。
在中國的體制裡,資本是政治權力的工具,不是「在商言商」。中國的資金,常常帶著政治的目的。中國的資金,要的不是錢,而是要把錢變成政治的權力。
接著老師介紹第三部影片: https://reurl.cc/NMe1x(台灣:間諜,謊言和兩岸關係|台灣)。這是半島電視臺製作的「臥底採訪影片」。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在地協力者」的身影,看到愛國同心會怎麼運作?資金來源又是為何?
「中國未統而先治」
2017:李明哲事件2018:居住證:把台灣人和港澳人民放在同一層級。申請居住證,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承認自己是中國公民」。
2019:香港逃犯條例
2017~2019的這三件事情,顯示了中國想把台灣人民當成「中國公民」,即便目前並不是統一狀態,中國仍想「未統而先治」。
台灣前途在哪?
在1949年後,台灣和中國分成兩個政治實體。如果從外國人
的角度來看,會想跟誰「在一起」?
1950韓戰爆發:關鍵性改變台灣命運。美國認為韓戰爆發,表示共產主義在擴張。美國認為應該要有第一和第二島鏈。美國如此部署後,開展了「冷戰結構」:民主和共產的冷戰。而台灣就是在如此部署中存活下來。未來也要用世界局勢保住台灣。
年輕人的亡國感很重,亡國感來自於「台灣和中國單挑」。
但實際上台灣和中國都並存在世界上。中國已經惹毛了很多人。現在不止台灣被欺負,而是很多人被欺負。
不要只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去思考,而要放在「整個世界」的架構下思考。
那怎麼辦?——原則
吳介民的研究:中國因素雖然不斷發揮影響力,但也會帶來反作用力。中國想發揮影響力,會激發其他國家對台灣也想發揮影響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被擋下」的事情。中國進逼,而台灣也在防禦,例如2019/3/28為政治談判畫紅線:有些東西是不能拿去談判的(例如:民主憲政)。目前努力中的:防堵居住證、外國勢力代理法等。
例外,還要設定合理的目標,尋找夥伴。有些人會說「我沒辦法說服長輩、沒辦法說服爸媽」,但這其實不是合理的目標。
俄羅斯花了很多氣力,想要影響美國的選舉(俄羅斯支持川普)。俄羅斯的力氣,不是花在「點對點」的影響。而是讓支持希拉蕊的選民,覺得「這個選舉很煩」,不要去投票。
所以要說服長輩,是很難的。不一定要說服他改變投票的人選。
那怎麼辦?——策略
- 建立信任名單與不信任名單
- 在同溫層裡找一點事做:我們以為的同溫層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同溫層不能只是那麼抽象和鬆散的。怎麼讓同溫層變成更堅實的同溫層(不能只是鍵盤支持,而是遊行時是真的叫得動的)
- 變成內行公民
老師還分享了一個粉絲專頁「剿匪學院」,提到了如何說服長輩——從長輩關心的議題中,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情況。像是長輩不一定在乎言論自由、性別平等、同婚,或是各種三句話以內無法理解的政治言論,那這個就不是「破口」;相反的,長輩常有就醫需求,分享台灣的健保好處(淚QQ)和香港目前的就醫困窘,就比較能夠打動長輩。
為什麼要民主?
民主體制有利於經濟成長(想想馬雲QQ,認真賺錢然後一瞬間就變國家的了)。民主才有小確幸(想想正在滑FB、上YouTube、開罵各種政治人物的爽感)。那些「有錢才能有」的東西,其實是「有民主才能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