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跟著登山協會走過一趟浸水營古道,只記得又冷又濕,走到天荒地老,其他倒是不太有印象。這次剛好又有山友揪團,再次踏上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又稱為「三條崙古道」,在清代稱為「三條崙卑南道」,是條起源於清代時期的古道,肩負當年遷徙、貿易、軍事、郵遞、傳教、及連絡南台灣各個番社的重要道路,連胡適的父親胡鐵花,都曾經走這條古道到台東當知州。浸水營地區濕氣很重,年雨量高達5200公釐,坡度又緩,很容易積水,所以才被稱為「浸水營」。走這條路線,一定要有踩在泥濘裡的心理準備。
不過,目前大家所走的健行路線,只是這條古道中的其中約16公里(古道大漢山林道23.5K處-到台東姑仔崙吊橋部分)。
先人走的距離,卻是將近50公里(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至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47公里)。在那個年代,沒有黃金大底登山鞋、沒有雨鞋、沒有運動襪,卻還要負重,挑著要送的信、要賣的貨品....,難以想像先人的腳力(和腳底皮的厚度XD)。如今,也有單位辦了「浸水營超馬比賽」,從屏東枋寮車站跑到台東大武車站(暈),應該可以體驗一些先人們的感受吧。
這條路線可以雙向通行,要嘛就是從屏東往台東走,要嘛就是反向走。大部分生態團或登山團開設的「通俗路線」,都是由屏東往台東走,因為幾乎全程下坡。「下坡」,聽起來輕鬆自在,但實際上,不斷下坡其實對膝蓋頗為吃力,而且腳趾頭會一直「戳到」鞋子,距離又長,真的不算輕鬆。
出發
一行人在枋寮車站前集合,搭乘約1.5小時的接駁車,由大漢山林道上山。上了接駁車後,就代表再也沒有「廁所」,之後就要以天地為廁了。「登山口」處海拔約1400m,有些涼意。於「登山口」出發後不到一公里,就「攻頂」了。接下來就是幾乎一整路下坡路線。沿路完全沒有水源可供補充,出發前一定得帶足水。但浸水營林蔭豐富,無論冬夏都不會太熱,是走起來相當舒服的一段路,也不會喝掉太多水。路面非常明顯,全程就這麼一條路,每500公尺就有一個地標,就算脫隊也難以迷路。
豐富植物
浸水營古道中,大概找得到全台灣所有蕨類中的2/3,種類極其豐富。
這一路當中,學會了:
1. 如何分辨筆筒樹和桫欏(落葉會掛在樹上,像裙擺)
2. 九芎木可以拿來燒柴和製作牛軛(硬度夠又不會太重)
3. 原住民食物「吉拿富」的葉子,叫做「假酸漿」,可以吃!!!(我第一次吃吉拿富時,還傻傻地以為像吃粽子一樣,要把葉子剝掉XD)
4. 白珠樹的葉子:摩擦起來有撒隆帕斯的味道,可以提神。
5. 墨點櫻桃的葉子:摩擦起來有杏仁味。
領隊身後的是桫欏,另外一棵則是筆筒樹。 |
秋海棠的葉子,汁液酸甜,生津解渴。 |
白斑細辛,馬兜鈴科。 |
蕃學校升旗台的遺跡。 |
回程
歷經16公里的「腳趾和腳底按摩」,總算抵達終點「姑仔崙吊橋」。從吊橋離開到停車場,必須搭接駁車穿越顛簸的大漢溪河床(同行的阿姨在車上,不斷驚呼「這到底是在騎馬,還是在坐車啊XDDDD」,大約顛簸個30分鐘才抵達正常路面。之後再到台東大武車站,搭乘火車返回高雄。
終於快到啦! |
回程接駁車。 |
如同騎馬般顛簸的河床。 |
在到大武車站之前,一定要先行補給。因為大武車站是個非常迷你的車站,附近「完全」沒有東西可買!
本日戰績XD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