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年,我胖了十幾公斤。
那幾年,我是醫學中心的年輕主治醫師,前途似錦;得到許多師長的栽培和賞識,也有許多發展的機會。但實際上,每天的生活,就是在門診、病房、會議室、學校之間環繞,嘗試寫著我實在很不在行的論文,反覆上著一堂又一堂重複的課程。接到很多工作,在不需值班的日子裡,也常常在辦公室或病房裡過夜。好像很充實,但又想不太起來到底忙了什麼事情。回到家後,滿身疲累、一臉不耐,所以跟家人經常出現衝突、逼得我更不想回家,留在醫院裡的時間更長。
每天在這樣的循環下,用吃作為彌補、沒有運動,逐漸胖了十幾公斤,卻還不願意面對,覺得「這樣的工作方式才表示我很努力」。每天在門診提醒病人運動,但自己從未做到。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走路會喘、整天昏沉沒有精神,驚覺這不該是才三十歲出頭該有的樣子。
重新學習生活的樣子
應該要改變了。
決定放棄了某些資源、頭銜和連結,換取工作、家人和自己之間的「空間」。
我離開了上一份工作。
我離家,重新檢視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我學習自己準備食物、減少外食。
我開始騎公路車,學著用不同的速度看周遭的環境。
這些都為了「重新學習怎麼生活」。
因為騎公路車,我學會了「輕量化」。為了達到體重的輕量化,必須捨棄美好的外食,重新學習如何健康飲食,並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步調,讓運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了更輕盈地單車旅行,我必須學會捨棄不那麼必要的東西(不管是生活上或是心靈上),達到真正的「減法人生」。
但這樣的轉變,其實還是有揮之不去的罪惡感。在轉換工作後,我仍然覺得我「背叛」了原先的工作、太「不務正業」。一直疑惑著「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值得?直到憲福年會,我才發現我的「取捨」,只是小取小捨。
20個取捨的故事
踏入以「取捨」為題的憲福年會,記得第一個讓我鼻酸的點,是寶島行善義工團影片中的一幕:大家拿一炷清香,團長喊:「來拜拜喔」。
那一幕,祈求上天保佑建築工程順利,保佑這群助人的人們,保佑屋子能夠長久遮風避雨。那一幕,只有真心。
而整個取捨年會,環繞在良善的氛圍之中,還有更多觸動人心的時刻。
每個人都有自己跨不過去的點,但也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帶領著自己走向該面對的那一刻。年會前,我看到每次演練都噴淚的秋玉姐。她說「這麼多年來,我終於說出來了。我應該放過我自己了。」這是多麽大的勇氣!
在心理治療中,「說出來」是一個極為重要而又有力的關鍵,需要整理,需要勇氣,需要面對。為了等個案準備好、說出來,有時候需要等待好幾次的心理治療療程,陪伴個案到說出口的那一刻。
可以想見,講者們說出來的那一刻,心中也是很澎湃的吧。而台下的我們,接收到講者說出那一刻,也會瞬間觸動了一些想法,甚至改變、開始了某些作為。
在年會後,我整理了自己的冰箱、與家人聚會、規劃下一個單車旅行。除了原有的環保餐具之外,也開始督促自己不買手搖飲料。這是憲福年會帶給我的「治療」。
這是一個療癒的年會。講者療癒了自己,也療癒了大家。取了什麼?又捨了什麼?這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捨其實是取,取也是捨。每個人的人生之曲,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自己對話,只有自己,捨我其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