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9/22)晚上,在三餘書店聽完蔡志浩老師的演講後,有一些想法和感覺,想分享一下。 聽完整場演講,我覺得有幾個印象深刻的點: 1. 了解運動的本質。運動不應該只跟「累、流汗、臭」畫上等號,應該是休閒的一部分。但很多人其實不懂休閒。(每次我在門診問病人休閒活動做些什麼,常常都得到「看電視/沒做什麼/坐著」這種答案)。 2. 沒有積極力行健康生活方式者,是否應該限制享有某些健保資源? 3. 不是別人怎麼運動就怎麼運動,別人跑半馬就跟著跑、騎100公里就跟著騎,反而忽略掉自己的能耐或興趣,不但抹煞樂趣,甚至會受傷。應該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特質適合的運動方式。 4. 運動背後是一套知識,一套徹底了解自己的知識(身體組成、吃的食物、該怎麼動?),進而類化到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 《運動,讓你重新找回自己》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 除了找回自己,我覺得更是掌控自己。很多事情往往不是努力就有收穫,但是,運動絕對是紮紮實實「有努力就有收穫」的方式,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之內。 有努力-有收穫-更努力-更有收穫。 運動三步驟 這段時間跟隨蔡老師的腳步,有幾點幫助很大。 1. 訂運動契約。app輔助,每週至少三次30分鐘有效運動。這是自己給自己的作業,自己為自己負責。 2. 用運動休息。有些反覆、不用花太多注意力的運動(繞圈跑步、騎訓練台等),可以用在腦力負荷很大、想轉移注意力時;或者遇到思考瓶頸時,邊運動邊思考。 3. 運動多樣化。讓自己具備好幾種可以轉換的運動方式,室內室外都有,依照天氣、體力、喜好、爽度(?),彈性運用。偶爾可以參加一些特別的。以我自己為例,主力運動為單車(外騎/訓練台)。外騎路線自行規劃,平路爬坡各有樂趣。設定某些目標(例如:車隊的年度賽、明年打算東進武嶺、順時針環島)之類,督促自己也增進趣味。天氣不好、空氣太差、時間不夠就改騎訓練台,方便、省時又有效率。其他搭配徒手重訓、跑步、籃球、登山等,有機會時還滑滑龍舟、游個泳。跟麥當勞自由配一樣多樣化。 我的疑問 1. 老師從「完全不運動」到「運動是最喜歡的事」,歷經了一些契機和轉折。但所有事情要能成功、持續,在於「自覺」、甚至是處事的「態度」。如果沒有自覺、沒有態度,怎麼辦? 2. 怎麼打破「運動就是要流汗」的既定印象?很多人不愛流汗、怕妝花、怕體臭? 3. 中老年
上班時間:身心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下班時間:喜歡貓、單車、書和電影、分享生活和學習新的事物。 希望每個人都能吃得下、睡得著、拉得出來也笑得開懷。 Facebook: 精神奕奕|林奕萱醫師。 與我聯絡:psychotherapyli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