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一場特教影展的小小映後座談,當天放映的電影是《56種喝采》,是個自閉症小男孩傑森,與陪伴他的家人之間的故事。 傑森的爸爸陪著他踏遍德國各境的球場,為了找到「最想支持的足球隊」。這些幾萬公里的旅程,都是爸爸和傑森共度,路程中雙方必須學習和處理因為自閉特質,而需要處理的各種感官和人際上的負荷。 不只爸爸,傑森的周圍還有許多願意理解他的人;但當然,也有歧視、挫折和衝突。 這麼長的旅程,找尋的不只是想支持的足球隊,還有對自閉症的認識,以及了解這個家庭需要多少支持和理解。 影片當中的家長,用了一些跟自閉症個案相處的技巧,不斷磨合、嘗試;而傑森也努力的練習與自己的規則和情緒相處,越來越能適應。 ——— 映後我問了學生:「大家有跟自閉症夥伴相處過的經驗嗎?」 學生A分享了小學時期班上的自閉症同學,同學和班上曾經接受輔導室處理的經驗。 學生B分享了自己的親人也是自閉症的個案、小時候曾經對這個親人有過不太好的對待方式。講了幾句,學生掩面哭了。看完這個影片後,覺得自己以前不該嘲笑自己的親人。 ——— 在我自己當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後,常常回想起一些在我生命中的人。 我自己也有一個親人,生活有自己的規則。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吃便當有自己的順序。先吃白飯、再吃菜、最後才是肉。 小時候的我很糟糕,邊說「你肉放那麼後面一定是很討厭吧」,然後就把他的肉夾走。 大人沒有制止我,甚至有些大人也會說「哪有人便當這樣吃的」,然後又唸了他一頓。 其他的規則就別說了,常常都是這位親人被念、被批評、被指責的原因。 事後回想起來,這些規則沒有礙到誰,也沒有影響到誰,但就需要照著這個規則來才會順。 但卻因為這些堅持,這位親人過得很辛苦。 一直到很後來,我才知道我的錯。 才知道我極不尊重對方,也讓對方受傷。 看完這部電影,我跟學生B的心情很類似。 學習尊重別人真的是一輩子的課題,而大人展現出來的表率和態度,對孩子也很重要。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前天受大同醫院公益電影場周柏青醫師之邀,看了「種土」這部紀錄片。這實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希望大家多多進場。能進院線的紀錄片,更是不容易啊,希望大家能讓「種土」多留在院線幾天。 片長2小時12分鐘,是相對少見的紀錄片片長;而「種土」中用動畫作為一些轉折,及描繪兩個主角(特別是阿仁)的心境,也用了不少空拍,這在紀錄片中也是相對少見的手法。 這是一部很「高雄」的紀錄片,從人物、地點到音樂,都很高雄。片中的燕巢、橋頭、橋頭科技園區、科工館,來自高雄的楊大正唱的曲,包含顏蘭權導演自己也是高雄人。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在阿仁的片段中,有好幾段都有「絕望」的感覺。空拍下的「人類的渺小」、那些又硬又白化,早已失去鬆軟的土,還有一翻再翻、永遠會再出現的土壤中的垃圾,阿仁就像是開著怪手、挑著垃圾的薛西弗斯。黑土中有一點一點的垃圾,上頭站著白鷺鷥,這是多麽魔幻又詩意的畫面。 講到那些「種下的土」中永遠清不完的垃圾,阿仁雖然笑到嘴巴咧得很大,可是那些笑中是好多的無奈。牙線棒、貼著香吉士的貼紙、裝絲瓜的保護套....講到這些,都還能無奈的笑。直到在科工館前喊著「要不要買一支鳳梨...我跟我朋友自己種的」,最後就是眼淚和瓜果的落水聲。這一段我真的鼻酸,多希望那時候我有在科工館前,能買上幾顆鳳梨。 但切到安和哥的畫面時,又是另一種風格。與自然為伍,堅持自己做對的事,豁達、閒適,加上家人的大力支持,讓躺在棗子園中、吊床上的安和哥和華麗的毛毛蟲,也是一個魔幻又詩意的畫面。這一段,讓人從絕望中,多了一點希望。 要對土地有多大的熱愛,才能有這樣的憨膽?放下一切,就為了種土? 要對紀錄片和議題有多大的熱愛,才能有顏導演這樣的憨膽?拍了8年,拍到最後連身體都抗議了。 慚愧的是,我一輩子可能都沒辦法這麼有「憨膽」,但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最起碼可以減少垃圾、可以買動物福利的食材,甚至減少食用肉類,購買醜蔬果。為自己的生存的環境,做出一些選擇。 如果是去駁二 in89 看的話,看完走個一小段,到春福飯店吃個小餐,舌尖上的感覺會多很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