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切Netflix,想找喜劇來看,選到這部《冠籃之路》。 電影一開始是約砲場景,還以為點錯電影,跳出去確認後確定沒看錯XD 看完之後,和家人一致覺得是值得推薦的電影。 故事圍繞在一位職籃教練,被法院判去指導一個社區籃球隊「朋友隊」。 這個籃球隊的隊員全部都是心智障礙者。 這位教練從一開始的毫無頭緒,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些人」, 到最後....就不爆雷啦。 一邊看電影的時候,一邊想著「這些演員怎麼找到的?怎麼訓練的?」 因為這支籃球隊的隊員「非常真實」, 很多外型、動作或表情,可能不是化妝或揣摩就可以到位的。 看完之後查了資料,得知「朋友隊」的所有隊員,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都是心智障礙者,但電影中這些心智障礙者的表現,並不全然都是「真實反應」,也是有演出和揣摩的部分。 很推薦啦,在這個連假看部體育喜劇,滿棒的。 —— 電影情節中,有一段是A隊員一直做不到某個教練要求的動作。 教練不管如何要求,就是做不到。 最後是其他隊員和A隊員的家屬, 「換了一個說法」、「換了一個方式」, 總算成功完成任務。 這讓我想到一位心智障礙高中生騎單車的故事。 他會騎單車,也會使用腳踏車的煞車,但兩者無法結合在一起。 他騎得很不錯,體力也很好,騎上坡也沒問題。 但一旦騎到「坡頂」時,他就會用腳煞車、突然停住。 因為「要先觀察下坡時有沒有紅燈,如果是綠燈才可以一路下滑」。 大人們用盡方法,帶著他練習、叮嚀....都是徒勞。 有一天,一個小六生跟他聊完後, 跑來告訴我們「他會用煞車了!」,我們也實際看到「成果」。 大人們驚呼連連,連忙問小六生是怎麼做到的。 小六生說:「我知道他很喜歡機器人。我跟他說,機器人有很多功能和設備,這些設備要會用,機器人才真的厲害,腳踏車就像是機器人一樣啊,上面有煞車你卻不用,那這個機器人就不強了」。 就這麼一句話,超級珍貴,高中生從此可以順暢地騎乘單車。
在一堂藝術相關的課程中,老師帶著大家認識草間彌生,也帶著學員們畫南瓜、畫線條、鮮豔的顏色..對於我這種手拙的人來說,能以簡單的方式完成一個作業,滿開心的。 而草間彌生長年困擾的「幻覺」,在課堂上聽到有同學問「他是不是思覺症?」 以及後來老師分享草間彌生童年時的創傷經驗,也聽到有同學回應「難怪他會生病」。 目前看到的資料,只知道草間有常年的幻覺(幻聽、幻視), 但無法得知他真正的病名,網路上寫的是「神經性視聽障礙」, 這在台灣不是常用的診斷名稱,不確定實際狀況為何。 同學所講的「思覺症」,指的應該是「思覺失調症」, 不過,單純只有幻覺是無法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的。 老師也放了一些影片,影片可以看到草間雖然全身很鮮豔、妝容很厚, 但說話時的表情和語調相對比較平淡、平板, 這跟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常見的樣子相似,但也不知道草間原來的狀態(baseline)為何。 然而小時候的創傷經驗是不是「會造成精神疾病」,倒也不一定。 頂多只能說「比較有機會」。 但有些人對於創傷是有復原力的;有些人或許也有資源協助自己復原; 精神疾病的原因也非常複雜,可能也無法單純以是否有兒童的創傷經驗來定論。 如果以「理解創傷」的角度出發,過往的創傷經驗是有機會療癒的,也有機會透過藝術創作或其他方式,成為生命的另一個力量。在理解的過程中,少一些「直接給予評價」、少一點「直接下結論」,這是一種「創傷知情」。草間彌生的大量創作,讓這個世界多了好多美好。 在台灣的精神科病房(不管是24小時的急性病房,或是只去白天的日間病房), 藝術課程/團體都是很常使用的方式。 也常常在這些課程中看到住院患者的藝術能量。 高醫的精神科日間病房,會搜集個案的創作,製作桌曆。 各地也曾經展出精神障礙者或身心障礙者的藝術展。 如果有機會到凱旋醫院附近的話,凱旋醫院的日間留院層,電梯出口附近,也有展出很多精神復原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