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精神科醫師有兩種:一種是病人已經自殺的,而另一種是病人可能會自殺的】

剛從長庚到高醫接受住院醫師的訓練的第一年(當時是R2,也就是第二年住院醫師), 照顧到一位思覺失調症的個案W。 跟W的關係很好,會談順利,W的病情也進展順利。 當年剛好老師詢問是否可以協助錄製會談影片,作為會談示範。 W表達清楚,對自己的症狀也很能描述,是很適合新手模擬會談的個案。 便詢問了W的意願。W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錄完會談影片,得到不少老師的正向回饋,W也很開心。 同時,W的病情也穩定到準備出院了。 當年還是可以外宿作為「出院練習」的年代。 W申請外宿,大家都非常期待他的出院適應,可以順利連結下一階段的人生。 不過,W外宿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他在某縣市的大排中被找到。 從此,我有兩年的時間,無法打開這個影片。 到如今,我仍記得他的名字、他的聲音、他的身影,和他曾經跟我說的話。 知道消息的那一瞬間的全身發麻和震驚,至今想到仍有感覺。 當時是靠著老師在第一時間寄給我的一封email,以及許多學長姐和病房護理師的支持,陪伴我度過那個時期。 ——— 多年之後,前幾個月剛好有某個研究生連絡上我,想訪談「精神科醫師面對病患自殺身亡的經驗」。 在那場訪談中,應該是我第一次細細敘述這個經驗,和回顧自己的情緒。 明明是被訪談的人,卻有被治療的感覺。 今天下午的照會聯商課程,竟然又無預警地被療癒了一次。 講者林帛賢醫師,分享了Robert I. Simon醫師的話「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sychiatrist: those who have had patients commit suicide and those who will」(據說有兩種精神科醫師,一種是病人已經自殺的,而另一種是病人可能會自殺的)。 這是當精神科醫師的必經過程,但經歷的時候還是很痛的。 而林帛賢醫師的另一句話「你永遠記得你的病人自殺的事,但永遠不知道哪一個病人因為你而不自殺了」,又是另一個療癒。 想起這本書:《受傷的醫者》。 自殺防治真的好難,只能盡力而為。

五福國中《大鼻子老師——五福20年》新書發表會:五福齊全,一切圓滿。好名聲,代代傳。

很榮幸參加五福國中傅于凉老師的《大鼻子老師——五福20年》新書發表會,聽到好多傅老師的故事。之前在疫苗場支援時,傅老師剛好在我這一條打線,而重新牽起跟老師的緣分。 黃仁村醫師致詞中,也是傅老師的二舅。 整場發表會的貴賓致詞(貴賓包含:前後幾任的五福國中校長,和長榮大學創辦人暨董事長黃仁村醫師),幾乎95%都是台語致詞,聽起來特別有味道。 從貴賓的致詞中,得知老師致力於閩南語的推廣與創作,創作閩南語四句聯和新詩等,甚至加入高雄市客家鄉音樂團,為在地語言的傳承,再盡另一份心。即使在退休之後,傅老師仍然奉獻自己的心力,指導學生、擔任「五福之聲廣播電台」的義工,退而不休,繼續傳承,繼續帶給後輩榜樣。 國中時,因為國語文的一些興趣,參加國語文競賽(當年還不叫「語文競賽」)和各式作文比賽,得到很多傅老師的指導,也因此有幸出現在書中的一隅。 跟傅老師的合照! 在場也聽到另一個故事,聽到差點落淚。 傅老師的某屆導師班,有個全校公認最「大尾」的學生「阿威」,曠課、打架、勒索等狀況百出,各式大過、小過和警告早就已經超越上限。傅老師花心思與阿威互動,跟阿威約法三章:1. 不傷害別人2.不能讓自己受傷3.不影響班上上課。只要阿威能做到這三件事,傅老師再怎麼都挺他。 約定好之後,阿威依然三不五時翹課,但確確實實都有做到這三件事。 有一次阿威又被叫到訓導處罰站(當年也還不叫「學務處」)。傅老師經過訓導處,發現阿威。問了阿威是否傷人傷己。阿威都回答「沒有」,傅老師下兩節剛好沒課,就這麼陪著阿威罰站了兩節課,聽他講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 從此「收服」了阿威。而阿威國三整年沒有任何違規紀錄,在畢業生評議會議中,在傅老師的強力爭取下,阿威總算取得畢業證書,而不是「結業證書」。 在傅老師完成這本書的時候,老師想起阿威,在網路上找到了阿威的聯絡方式,現在阿威已經是一間八方雲集加盟店的老闆了。 老師問他後來怎麼步上正軌的?阿威說:「我現在有妻有子了,我要過穩定的生活,要好好照顧家庭」。阿威成了顧家而負責的大人。 傅老師在今天的新書發表會上說:「我等這一天等了22年,現在這個成熟的男人,是我的學生,我真的非常高興。」而阿威今天也帶了花束出席新書發表會、與傅老師合照,這一幕特別動人。 而最後驚喜的是,會後也見到國中的英文老師蘇惠貞老師。 英文能力如果能有一些些累積,都要歸功於蘇老師在國中三年的督促。用「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