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不多講法條、不多講人權的人權法治教育——許民憲律師

今天「跨界」參加了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的活動「人權教育講師培力工作坊」,學到一些講「抽象議題」的方法,收穫非常多。 人權和法治教育是什麼?一直是我很疑惑的事情。 過去的公民課、生活與倫理課、三民主義課, 印象中都是無聊到不行(但考試又可以拉分數XD),到底要怎麼教?光要講清楚「什麼是人權」都不是很容易了,更何況是要「教育」? 今天的講者:許民憲律師,點破了三大「沒人想聽的點」,也提供了三個破解方法。 沒人想聽 1. 很無聊,覺得跟生活無關。 2. 講法條,很枯燥。 3. 淪於打高空,不知道要怎麼執行。 破解方法 1. 題目要先吸引人。從日常生活中真的會遇到的事情切入,並且換個不無聊的題目。 「談網路霸凌的重要性」,變成「按鍵傷人」。  「著作權法的發展和未來」,變成「加強保護 VS 盡情分享」。  2. 法治教育反而要盡量不講法條,改用聽眾的語言講話。  「侵權行為」、「契約關係」、「法人」...這是跟懂法律的人講話時候才要用的;「我跟某公司簽約,交貨了卻沒拿到貨款,我要把錢拿回來」,這才是老百姓講的「法律話」。 3. 從「宣導議題」變成「讓聽眾思考」。  許律師以端傳媒的圓桌會議進行方式和「北一女未讓座,被辱『做雞』」的新聞事件為例。 端傳媒的圓桌會議,在進行一個公共議題討論時,以下列四大步驟進行。 1. 事實資料(影片、文書等)。(講座時不妨準備一些有趣的短片輔助) 例如:北一女學生事件的新聞畫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10WyP_lSo 2. 初步資訊整理說明。 跟什麼法條有關? 例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的大眾運輸設置博愛座規定。 3. 提問。 過去的教法是「年紀輕輕穿制服就是該讓座」。(然後聽眾心裡就會疑惑或反抗,但可能因為講座太無聊,也不會有互動) 改成「提問法」 「穿制服可以坐博愛座?」 「可以不讓座嗎?」 「誰要讓誰座?」 「博愛座怎麼坐?」 4. 思考、討論。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為什麼會想這麼做?」 「這麼做,又會怎麼樣呢?」 透過上面這幾個方式,雖然沒講太多法條、沒講人權,但是反而能讓聽眾「擺在心裡」、「實際想過」, 這些抽象議題才不會在演講的當下(或之後)就立刻隨風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