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5的文章

縮陽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從媒體上看到一則 新聞 :在中國海南島三亞市東北邊的陵水黎族自治縣,最近發現一種只會出現在男性身上的「怪病」:「縮陽症」,並且提到「陸陸續續都有年輕男性發病」,只要用「祖傳祕方」在下體擦藥,就可以痊癒。咦,這似乎與周星馳電影當中,具有「 縮陽入腹 」神功的 鼇拜 ,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真的會「縮進去」嗎? 「縮陽」(男性生殖器向內縮入,甚至在某些女性身上,會覺得乳頭向內縮入)這件事情,在醫學的生理機轉上其實是說不通的,但這是一種極為焦慮、覺得 這些器官都要內縮、甚至會導致死亡的「感覺」,所以會引發極大的恐慌與害怕。這種「生殖器官內縮」的感覺,在精神醫學上,其實是Cultural-bound syndrome的一種,稱作「Koro」。 Cultural-bound syndrome,中文翻譯翻作「文化依存症候群」、「文化結合症候群」、「文化束縛症候群」、「文化囿限症候群」等,以下以「文化依存症候群」稱之。從字面上來看,文化依存症候群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一群症狀;換個角度說,這是一群「民俗疾病」( local illness),談不上是醫學上定義的症狀或是疾病,而是一種由當地文化詮釋厄運或是不幸的方式。因此這已經不僅是精神醫學,更有人類學、社會學的成分。 文化與醫學觀點  在西方文獻中,首次談論到Koro的是1874年的一本辭典(B.F Matthes’dictionary of Buginese language of South Sulawesi Indonesia),但在不同文化社會中,「縮陽」這件事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在中文叫做「縮陽」(Suo-Yang),在廣東話稱作「Suk- Yeong」,或在印度的阿薩姆地區(Assam)稱為「Jhinjhinia Bema」。縮陽好發在教育程度較低的男女性,成因不明,得到縮陽症的個案甚至會有較頻繁的性行為(與其抱怨生殖器內縮互相矛盾)。 複雜的是,有些文化依存症候群,的確會跟真正的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舊名: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憂鬱症等共存;而不同文化中對於該「文化依存症候群」的定義也不甚相同,使得「診斷」上更顯困難。但這仍然給予心理衛生工作者一個提醒:診斷準則畢竟是人為定義,我們的目的在於改善個案的痛苦;除了 注意是否影響到個案的功能、生理上的機轉之外,還要

孩子在網路上,會不會被欺負了?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當中,如果有被霸凌的經驗,與未來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自殺意念、自傷行為及破壞行為等,都有關聯。然而,快速發展 的網路媒體與社群,不得不讓我們關注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除了青少年本身之外,這更是家長與老師們需要關心的課題。 過去的研究認為家庭與同儕的支持,可以和緩「傳統」霸凌(亦即非網路霸凌)對青少年的傷害。而家庭支持的其中一種表現,就是「家庭晚餐」 (family dinners)。越常進行家庭晚餐,可以越有親子接觸、溝通及參與,可以預測青少年未來較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危險行為。不過,這樣的方式是否可以同理推論至網路霸凌呢? 其實,一起吃晚餐就可以!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對18834名12-18歲的青少年進行觀察性研究,探討過去12個月內,這些青少年被網路霸凌(透過網路或簡訊被霸凌、威脅或騷 擾)的經驗、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進行「家庭晚餐」次數(一週七天有幾天與家人共進晚餐)的關聯性。所探討的心理健康問題包含: 內化問題(internalizing problems),如焦慮、憂鬱、自傷行為、自殺意念、自殺行為。 外化問題(externalizing problems),如打架、破壞公物。 物質使用問題,如大量飲酒、經常飲酒、濫用處方藥物、濫用成藥。 研究發現,約有近兩成(18.6%)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間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被霸凌的次數越多,越有可能出現內化問題、外化問題和物質使用問題;而且其中若越少有機會進行家庭晚餐,就更可能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 這研究顯示了「家庭晚餐」對於青少年是個重要的「保護因子」。越多機會進行家庭晚餐,讓家長有更多機會與孩子和其手足開放地討論、提供心理支持,也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想要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許自己的孩子有個更健康的未來?或許可以考慮從放下手邊事物、共進晚餐開始。 參考資料 Frank J. Elgar et al. ,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y Dinners.  JAMA Pediatr. Pu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