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兒子喜歡芭比娃娃怎麼辦?|四月談性說愛讀書會:「家有彩虹男孩」

前天參加了一場讀書會,讀的書是「家有彩虹男孩」。 讀書會原本應該在三餘書店進行的,因防疫之故,改成視訊進行。 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參與線上的讀書會。 雖然不是第一次開視訊會議,但其實不太喜歡這樣的會議方式,總覺得少了點「人味」。 在會議的過程中,發言的眼神、語氣、手部的動作等(也就是非語言訊息啦),其實也都蘊含了某些信息在其中。 隔了手機或電腦,還是覺得「隔靴搔癢」。 但防疫期間,還是安全重要囉。 離題了。 先講結論:這本書非常好看,我覺得是任何有機會跟孩子接觸的人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副標是「探索性別認同的路上,母子同行」。 副標就直接破題了。 寫書的人是媽媽,而探索性別認同的是兒子。 這條艱辛而充滿疑問的路上,媽媽一邊陪著兒子前進,一邊想著「這世界上應該還有其他的家庭,也有同樣的心路歷程吧」。 於是媽媽開始寫部落格,紀錄孩子成長/探索性別認同的過程中,自己、先生、兒子本身、兒子的手足(哥哥),自己的哥哥以及其他家族成員的心境變化與討論。 喜歡「女生東西」的兒子怎麼上幼稚園? 扮家家酒想當媽媽的兒子怎麼跟同學相處? 別人來我們家之前,要不要把兒子的芭比娃娃藏起來? 他穿裙子去學校會被取笑嗎? 別人會不會覺得是我「基因不好」才把兒子生成這樣? 這些問題都沒辦法輕易回答,媽媽透過書寫,回答了自己的疑問,也讓世界上其他可能有同樣經歷的家庭,有了療癒與支持。 這不只是成長的紀錄,還是資料收集、反覆思辨與執行,甚至有點「家族治療」味道的一本紀錄。 我最喜歡(也是讀起來最心疼)的部分,是媽媽持續書寫「遇到疑惑-查資料-尋求協助-落實在生活中-觀察結果-再修正」的過程。 自從發現兒子狂愛芭比娃娃開始,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裙子、粉紅色、紫色、迪士尼的諸多公主... 這些不止「他想要就買給他」而已,還牽扯到「別人怎麼看」、兒子的哥哥又會怎麼受到影響? 同時養育「符合傳統樣子」的兒子,以及「充滿性別創意」的兒子,兩個都愛、兩個都想尊重,父母在這過程中應當如何自處? 書中充滿著媽媽對自己的疑惑,但媽媽不斷強調著「無論兒子如何,我都愛他」。這才是最大的力量。 什麼是性別認同? 媽媽手冊或寶寶手冊可能沒有提到那麼多,但生活...

作伙學台語講繪本。

今天參加了一場有點特別的培訓活動,是由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主辦、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協辦的「作伙學台語講繪本」。「講台語」和「繪本」這兩件事情對我自己來說,都是有點了解但不是非常熟練的事,結合在一起也算是個不小的挑戰。 作伙學台語講繪本。講師培訓活動。 早上先由台灣師範大學呂美親老師,簡介了台語的訓讀、文言音和白話音,另外也用了非常多的例子,帶領大家一起讀台語的母音、子音、入聲、連音、鼻音、八個聲調等等。讀的過程中,老師不斷鼓勵大家除了看漢字外,也要多看看羅馬字,更希望大家盡量使用正確的羅馬字和漢字來書寫台語(也就是盡量避免使用「母湯」這樣的火星文 XDDDD )。 我自己大學時期修過兩學期的醫用台語,學過一點台語羅馬字,聽課聽起來還不算吃力。否則在一個上午的課程中,要一下子「知道」這麼多東西,的確有點困難(上課時一直聽到附近的學員傳出「好難喔」、「我不會」等的哀嚎)。 但整堂課聽下來,其實大部分學員台語「說的能力」都有一定的程度,只是要把台語文字化或寫出拼音,沒辦法那麼快就上手。甚至在課堂的最後,大家幾乎都可以跟著老師用台語讀一篇「新聞稿」,新聞稿內有「釋憲」、「同性伴侶」、「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等的專有名詞,能夠讀出來實在滿有成就感的。 台語羅馬字現場演練。 最有收穫的,就是老師分享了「台語輸入法」的各個下載方式,以及未來自習台語的網路免費工具,包括教育部閩南語漢字(及羅馬字)輸入法、萌典、失控的台語課、公視台語台等資源的整理。就像老師說的,這是一個 i ā -ts í ng (掖種/播種)的過程,後續需要真的應用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把台語「學回來」。 到了下午,就是「繪本實戰」了,上課地點從教室拉到附近的生日公園。「繪本實戰」的第一個觀念是「聽故事是兒童人權」之一,這與上午台語課程呂老師的講義標題,前後呼應:「自主、人權、做伙行」。 孩子沒有一定要乖乖坐好才能聽故事。孩子可以躺著、趴著、靠著,任何舒服的姿勢都可以享受故事,這是孩子的人權。 如果在分享繪本的過程中,有孩子不斷走來走去,明顯影響到現場的進行,你會要求孩子的照顧者將孩子帶離現場嗎?-這是在繪本現場的反思,...

《人格分裂?精神分裂?》

昨天新北市發生了一件隨機殺人事件,傷者不治,是個令人遺憾的結果。據「東森新聞雲」報導,王嫌落網後向警方表示,他從國中開始就出現「心理解離、精神分裂」狀況。 看到「心理解離、精神分裂」這兩個詞,想來稍稍解釋一下。 過去「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這兩個用語,經常被混用或誤會。 實際上這兩個用語指的是不同的精神狀態。 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英文病名為Schizophrenia。 幾年前中文譯名已被改稱為「思覺失調症」 常見症狀為:幻聽幻視等「感覺上」的困擾,以及妄想、混亂思考、思考貧乏等「思考上」的困擾(也因此很符合中文病名「思覺失調症」所傳遞出來的消息)。 人格分裂(人格分裂症),原本的英文病名為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後來英文病名改稱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而中文正式譯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症」。   跟解離有關的疾病中,與正常記憶連結的事件可能會互相分離。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有輕微的解離行為。例如,有時候忘記自己正在想什麼,或者開車開到某處卻想不起來沿路的細節,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不過,解離相關疾病個案的心智狀態會嚴重改變,有些可能造成記憶上的重大斷層。這會變成個案逃避現實的不健康方法。 這兩種疾病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是很不一樣的,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 回到這個案件,網路上已經有流出犯案當下的影片,看了真的很不舒服。請大家盡量不要再散播出去。 我不是這個犯案者的醫師,不便說些跟診斷有關的事。 可以預期的是,這件案子應該也會進行精神鑑定,我們靜待司法判決,並為受害者家屬祈禱。 我想強調,「精神疾病並不是免死金牌:不是所有曾經看過精神科的人,犯罪都能減刑或是免罪」。 如果身邊有精神疾病、身心疾病的患者,請鼓勵他們持續好好治療,並陪伴他們。

「你好,要光復高雄嗎?」

早上到楠梓的高雄少年與家事法院講課,中午覓食、逛完楠梓迪卡儂後,在附近發現了一間小工作室,是個書法和武術教室,門口掛了幾幅春聯。 年節將至,有春聯也是滿正常的。 但定睛一看,春聯上寫的內容好像不太一般。 「光復高雄」 「台灣要贏」 我們在門口交頭接耳了一陣子,門開了。 「你好,要光復高雄嗎?」 「光復高雄這張免費贈送,其他春聯喜歡的話也可以買。」 我們說:「大哥你好,你春聯寫這樣,有被騷擾嗎?」 大哥笑說:「這裡是武術教室耶。」 這是個穿燈籠褲、頭髮有些灰白的大哥,很符合印象中練武術之人的樣子。 大哥領著我們進屋。 屋內的大桌上,擺著好幾幅寫好等著風乾的春聯,牆上還有好幾幅還未裱框的書法作品,落款的名字姓莊,有著褚體的筆鋒。 我想著,是莊永固老師的後輩嗎? 求學時代學過幾年書法。 當年是還沒有週休二日的年代,每個禮拜六中午下課,媽媽就會在車上備好午餐,開車載我到後勁煉油廠的書法老師家,寫他個一整個下午。 寒暑假我也常常泡在書法老師家。 大家在透天厝的一樓,排排坐,臨摹著自己的字帖,或是預定完成的項目。 再排隊讓老師批改,領回一張被老師用硃砂墨批改過的宣紙或毛邊紙。 再回到位子上排排坐,繼續度過靜謐的下午。 我的老師是林明傳老師。 當時全高雄各級學校的書法比賽、語文競賽的書法項目,得獎學生都不出莊永固老師或林銘傳老師的書生,幾乎都是同一批人在輪流名次。 每一次的大型書法比賽,老師的學生們都會捧回一大堆獎盃。 獎盃在透天厝一樓的長桌上一字排開,師母一一登記。 這是戰功,也是學生年終可以換取的獎勵。 那些買不太起的高級毛筆、宣紙,或落款印章。只要努力,就可以用戰功換得屬於自己在宣紙上的標記。 瞬間我的記憶回到小學、國中的那個時代,被大哥的話語拉回現實。 大哥跟我們介紹著他自己的來歷。 他不是莊永固老師的後輩,但師承莊永固老師十多年,之後出師獨立。 三十歲開始學習書法,至今二十多年,拿過大小獎項。 而十九歲就開始學螳螂拳的大哥,另一個志業就是推廣武術。 所以,不只是大哥,應該要叫莊老師。 本來是正職國中老師的莊老師,辭掉正職工作,專心致力於書法與武術傳承上。 除了「光復高雄」,莊老師還跟我們分享了幾幅他自己創作的回文聯和嵌名聯。 對於目前高雄市長的不滿,他選擇寫字、分送給大家。 我買了一副春聯回家...

從館長直播評論「利菁與韓國瑜見面」,談談性別相關名詞|林奕萱醫師

有在看館長直播或關注館長的網友,可能知道館長常常開直播評論時事或政治,也可能知道館長的幾個立場: 1. 在韓國瑜宣布選總統之後,館長很不爽韓國瑜 2. 館長挺同 三天前館長開直播,評論利菁和韓國瑜見面一事,這段評論中提到一些跟利菁有關的事,其中有一些與性別議題相關的名詞,有點混淆,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不過,我個人還是非常欣賞館長「挺同」以及「和誰交往、和誰結婚是人的基本權利,這是平等與尊重」的這個立場,謝謝館長經常幫忙同志朋友發聲。 這場直播網址: https://reurl.cc/Qp3vlo 館長從這場直播的 2:12:40 開始評論利菁與韓國瑜見面一事,一直談到大約 2:17:30 左右。不想聽直播或是很害怕館長滿口髒話的 XD ,以下是這段評論將近六分鐘的直播逐字稿。   直播逐字稿 利菁跟韓國瑜見面 利菁是個變性人嘛,也是兩性嘛, 你一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跟一個變性人利菁在一起 照理說利菁他也是同性戀嘛 因為他有交男朋友嘛,男男嘛,是不是這樣子 兩性平權嘛 叫利菁見面會,然後來炒作、來拉票,對不對 跟利菁在一起 我在這邊講難聽一點 在今年,兩性平權通過的時候 國民黨的立委集體杯葛、集體霸佔主席台,大家還記不記得? 還揚言 2020 讓中國國民黨立委過半,要把這條法修正回來 就是「同性戀現在可以結婚嘛」 要把這條法 —— 兩性平權 —— 修回來,讓他不可以結婚。 之後才會爆發我跟台南的議員 台南的議員說要開性平專班嘛 我就罵他嘛、歧視同性戀嘛 他就告我嘛 大家記不記得 國民黨的立委、議員 個個都說只要拿回政權 只要讓你們拿回政權,兩性平權就要改回來 第一個:全台灣年輕人一定反你 你們想要拿立委?想要拿立委?你們去吃屎吧 連人都不尊重了,還說要改回來。 說中國國民黨立委過半,你們就要把這條法改回來 大家可以上網查,看我有沒有講錯 那時候他們這些立委,在主席台那邊生氣 說我要把他改回來、兩性平權改回來...

曾經想過,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嗎?讀「屍體證據」一書|林奕萱

曾經想過,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嗎?或者說,曾經想過自己會怎麼死嗎?死後又會 是什麼樣子呢?最了解「死後樣子」的人,應該就是法醫了。法醫不只了解「死後的樣子」,還得依賴這些了解,試圖為死者解答死亡的原因。 最近我所參加的「恐怖的讀書會」,選讀了《屍體證據》一書,講法醫在解剖台上看見的死亡真相。 這本「屍體證據」的作者西尾元教授說,法醫是死者在前往另一個世界之前「最後對話的人」,要詢問他們有沒有什麼話來不及說 、 對這個世界還有什麼留念? 法醫 的工作,就是在面對解剖台上的遺體時,聽取他們沈默的訊息。 身為「醫治活人」的一般醫師,即便行醫再久, 聽到病人的經歷、看到病人的病情或傷勢,總還是會觸動一些情緒,但必須盡快恢復冷靜,思考最適合的處置方式。而擔任「死者代言人」的法醫師,所解剖的各種屍體,其實大部分來自於社會的弱勢族群——意思就是,背後也有許多令人不捨的故事:孤獨死亡、貧窮、「老老照護」(老人家照顧另一個老人家)、失智、各種精神疾病、霸凌等所造成的死亡。在面對這些也讓人不捨,卻又永遠無法再對話的屍體時,法醫師同樣要盡快恢復冷靜,完成既定的工作,幫助屍體「說話」。 這些死者是怎麼死的呢?如果可以做些什麼,他們是不是就可以不會如此死亡?在死亡的原因中,就跟生者的世界一樣,也是有「階級存在」的;甚至在找尋死因的過程中,也存在「階級」——日本各都道府縣的法醫解剖執行率有很大的差異(事關不同的解剖案件,所花的費用不同),就像台灣的各個縣市一樣,分到的資源各有不同。 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法醫有印象呢? 小學時曾經很迷一個電視節目「玫瑰之夜」。這個節目在當時的每週六晚上播出,有來賓分享靈異故事和觀眾寄來的靈異照片,還會有攝影師來解析靈異照片的真偽。當時的每個禮拜六晚上都又愛聽又害怕又害怕。怕的是自己會不會也遇到靈異事件?會不會也因為意外死亡?會不會死狀淒慘?當時的來賓故事中,「楊日松法醫」也是很常出現的名字。楊日松法醫所經手的靈異故事和奇聞軼事在這節目中經常出現,應該是我對法醫最早的印象。後來家中也出現「神探法醫-楊日松」一書,小時候讀過多次,邊讀邊常常自己嚇自己。 隨著越長越大,對死亡的恐懼逐漸消失,轉而變成對各種鑑識案件/刑事案件的電視節目的愛好。一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