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做工的人》讀書會。

我很喜歡這次導讀人的帶領方式,從「你跟工人最貼近的經驗」切入,聽到別人的生命故事,也想想自己的生命故事。小時候寫聯絡簿的家庭欄時,爸爸要我在職業欄寫「工」,他總說他是「扛鐵的」。爸爸都是穿工作服,回家時總免不了油污和汗臭,那是熟悉的、爸爸的味道,是養大我的味道。 身為工人的孩子(雖然和「做工的人」書中的「工人性質」還是很不一樣), 當時知道有這本書的出版時,很是期待。我住的房子是工人蓋的(或是「幫忙賣」的——那些在十字路口曝曬一整天的「舉牌人」),但我不知道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態。在我的生活中,他們是以病人的樣貌出現在診間或病房裡。黝黑、滄桑,帶著病痛,通常都有抽煙、喝酒和吃檳榔的習慣。有些很粗獷、有些很靦腆,有些連診間的椅子都不好意思坐下。 能夠來醫院的他們,或許可以說是幸運的(有時間、有足夠的錢、也願意接受治療)。透過問診的機會,可以聽到一些他們的講述,但還是圍繞在疾病上為多。那些沒機會在醫院遇到的,就不曉得了。所以收到書的期待之一,就是透過文章認識他們的生活。 這個期待其實是有被滿足的。了解到他們的「行話」、「行情」、紓壓的方式和家庭生活等,是細緻的書寫。不過,情感上有些就感覺煽情了點。書中一些文字,讓我覺得有不少「被動攻擊」的感覺,或許出自無奈中的無奈。沒辦法正面對抗,只能透過嘲諷式的稱謂(「賊頭大人」),半帶生氣的感嘆(「我缺乏這種美德,而且不屑擁有」),發洩不滿,然候一樣(也只能)埋頭繼續工作。 隨著這本書的大賣,我發現自己對作者(的文字)好像多了更多的期待。作者出名了,多了許多機會和資源。但這些工人呢?我很好奇,書中照片的這些面容,是否也讀過這本書?讀完又是什麼感覺呢?

單車環島,怎麼開始?

單車環島,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 最重要的是:要有假期(可憐的上班族 …. )。一般的單車環島行程(不騎蘇花)大概 9 天完成。如果想拼一點,也是有遇過 3 天完成或 5-6 天完成的車友,不過這就比較需要進階的腳程了。 不知道怎麼環,那就跟團吧! 目前有許多單車相關業者或協會,開辦「環島團」,就像平常會參加的旅行團一樣。業者會幫忙處理食宿、規劃路線;有保母車幫忙載送行李、有領騎、有補給、有隨隊人員協助維修單車,基本上只要專心騎(和專心吃 XD )就好。騎完甚至有證書、有認證,心靈馬力大大加分。 當然,跟團就必須遵守團隊紀律,彈性和自由度相對比較低;也必須負擔團費。以國內最大單車業者所開的團,九天的「單人」費用落在兩萬五~四萬元之間。 基本的「環島一圈」的騎乘距離約為 900 公里(已扣除蘇花段,而以鐵路替代),以最常見的 9 天行程來說,平均每天騎 100 公里。感覺上好像距離很長、很可怕,但如果以每日可以騎+玩 10 小時來算,均速不到 20 公里,只要體能不太差,其實不會太難。尤其如果跟團騎,邊騎邊拍照(順便休息),還不用背行李,更加悠閒輕鬆。 如果還是很怕、沒有把握可以「每天」騎這麼久的車,也有一些單車協會開辦所謂的「分段環島」方式。 慢慢騎、慢慢感受在地。這也是一個很棒的方式,畢竟環島的宗旨不在拼紀錄,而在體驗。 如果想玩更多,就自己騎吧!(下篇待續) 延伸閱讀 單車環島,像是一場修行 如果跟團環島,就不用背行李囉 XD

單車環島,像是一場修行。

騎公路車的車齡最近剛滿兩年,騎過一些台灣各縣市的路線。比較具有「指標性」的是完成一日北高(單日 400 公里)、西進武嶺和兩次單車環台。 兩次環台都是逆時針方式。第一次環島走大環島的收集四大極點(海線)+蘇花公路體驗路線;第二次環島剛在三天前完成,為略偏「山線」的路線。 跟許多認真的車友相比,這些都不算什麼;但對於自己來說,透過這些體驗,可以證明自己的體能、意志力、毅力和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踩踏,用屁股和大腿,感受地形的起伏;用雙眼看看台灣的美好。 兩次環島下來,深深覺得單車環島這件事,不只是單車旅行,更像是修行。 第一次環島犯了個錯誤:預先訂好所有的住宿,變得沒有彈性。為了趕上每天的住宿點而必須趕路,反而不能隨心所欲停留;也沒有顧慮到天氣變化對行程的影響,搞得每天都很累,騎到昏天暗地,也影響到隔天的精神,惡性循環。 第二次環島則是先排了大致的路線,但一天住宿都沒訂,保持完全彈性;但每天心裡大概知道當天的騎乘量。例如:這次預訂騎 10 天、共騎 1150 公里,平均一天要有 115 公里的進度。但如果當天平路較多、體能狀況良好、天氣也很賞臉,就可以多騎一點,「預支」後面的進度。 另外,雖然不是不能夜騎,但大部分不是自己熟悉的路,而台灣目前對於單車族的用路還算不上非常友善,原則上還是盡量把握白天的騎乘時間,比較安全。 所以,每天其實滿像在「修行」的(也有點像在上班)。固定早上六七點起床、打理行李、吃早餐後出發,一路邊騎邊玩到下午五六點,吃晚餐、洗澡、洗晾衣服後,晚上不到十點就入睡了。 白天約 10 個小時的騎乘時間中,就專注在注意路況(如果可以安排一些相對沒車的路線,騎起來也比較放鬆)、看風景、跟當地人聊天和拍照之中。是身體的修行,也是心靈的修行。 十天下來,發現腸道通暢、精神良好,連皮膚都變好了。單車旅行還真是非常健康的旅行方式。   這兩年來陸續分享公路車運動所帶來的身體和生活上的改變,也認識了一些新的車友;似乎也影響了一些身邊的朋友進入單車領域(推坑 XD );有些從沒騎車的朋友,也動了想環島的念頭。因此,想來分享一下準備環島的過程。之後希望從路線準備、物品、體能和住宿等...

高雄市-三德管制哨-神山部落-霧台,全程單車來回。

離高雄市區不算太遠的「單車爬坡聖地」前幾名,應該算是中寮山、台南龍崎和屏東三地門(神山部落、霧台)等地點了。 之前為了爬武嶺前的準備,爬了幾次神山。當時想要專注在爬坡練習,所以都選擇搭區間車到屏東火車站,再接台24線一路往三地門前進。 從屏東火車站,到準備開始爬坡的台24線21K處的這段路程,大約是20公里的平路,當作爬神山前的暖身距離剛好。不過,倒是一直很想嘗試「全程單車來回」會是什麼感覺。   由於再下一週就是「那瑪夏單車小旅行」,是一段長距離(100公里)+最後有段小爬坡的路程;剛好今天也是捷安特主辦的「神山戀武」活動,便想湊湊熱鬧,也為下週的那瑪夏作準備,因此決定嚐試全程單車來回。 今日路線:台1線-屏37鄉道-台24線,大致上是原路折返。 台1線沒有太多特別之處。 屏37鄉道的「三和部落段」,是一段騎起來很舒服的道路。沿途兩旁有許多原住民的住家,佈置得很有「原味」,也有一些教會建築。另外,今天還注意到這一小段路竟然就有4家診所(職業病發作)!   台24線:就是今天的重頭戲了。今天是第一次在假日騎往三地門,看到的車友比起前幾次多了許多,整個山頭相當熱鬧。 在頭目門市休息的眾多車友。 快到三德管制哨前,聽到山中迴盪著聖歌的聲音。原來是從「達瓦達旺教會」中傳出來的吟唱聲。 達瓦達旺教會。 在三德管制哨準備入山申請時,看到一群穿著布偶裝的機車騎士,看來特別可愛。三德管制哨的警員還擔心他們穿太多熱壞了,哈哈。 沿路的山景依舊心曠神怡,稍稍忘了上坡時的痛苦。 不知不覺便抵達「最辛苦的愛玉冰」—神山愛玉冰。為了吃這碗愛玉,不少車友爬坡爬得要命才吃得到啊。今天也首度嘗試網友推薦的「小米甜甜圈」。吃起來不油膩又非常Q,推薦! 金桔檸檬愛玉。 小米甜甜圈,不分口味。   回程時在觀景台附近,看到「重機大軍」。今天沿途也看到許多重機騎士;不過,也有一些重機騎士貪快而跨越雙黃線、逆向行駛,好幾次都被嚇到。 重機騎士大軍。 下滑完成後,改走水門市區尋覓午餐地點,剛好發現有趣的「水門」景觀;順道在附近的「謝家老店」吃午餐。乾麵、乾粄條和無糖青草茶的口味都很棒,份量也很足。吃完這頓後,一路從水門社區回到高雄鳳山,都不需再停下補給。 遠方是目前並未運轉的...

我的島嶼經驗——讀《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

這是五年前讀完《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後,寫下的讀書心得。五年後的現在,主治醫師第四年,目前的臨床工作,已經沒有居家訪視和病房了。但那幾年的病房經驗和家訪經驗,是臨床工作很重要的養分。重讀自己的這篇心得,再略作修改。 精神醫學的訓練中,除了熟記診斷、藥理機轉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看到人的生活」。我覺得這才是精神科醫師最重要的臨床態度。這本書,滿適合給想當精神科醫師或正在當精神科醫師的人來讀。 我的島嶼經驗——讀《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 跨入2月的晚上,剛好是值班夜。值班手機幸運地只靜靜躺在桌上,桌上還攤著精神醫學的課本,然而那些數據、機轉、診斷…一排排的英文字母,在這個晚上,卻怎麼也輸不進腦袋。轉身看到那本與課本同樣藍白基底的書「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那是我不敢翻開的書,因為「擔心」一啟扉頁,就無法止停;也擔心會在應該保持平靜的值班夜 ,激起某些情緒。 打開吧,書封似乎傳來這樣的呼喚。果不其然,一路就到封底了。一邊讀著,一邊有很多畫面不斷湧現。 第一個浮現腦海的畫面是昨天中午的個案討論會,台下主治醫師丟出來的問題:「這個個案手抖成這樣,出院後還可以幫忙家裡的理髮院剪頭髮嗎?」這「人味十足」的問題,就好像吳佳璇醫師在書中的字句,精神醫學的專業,終將要將那些死硬的診斷準則和統計數據,化為淺白、直搗核心、切中病患生活的關心。 蘭嶼 再湧現的畫面,是當年準備當實習醫師之前,隻身到蘭嶼待上兩個禮拜的那段「看海的生活」。跟著蘭恩幼稚園娃娃車,挨家挨戶地「環島」送小朋友回家,也跟著看看島民們的生活起居;熱情的島民不時塞給我幾條風乾的飛魚;想想,這或許是我的「第一次家訪」吧? 假日趴在蘭嶼午睡亭,學達悟語,逢人就說「Ma-lan-gong」(叔叔好),也跟著島民喝酒、講台灣的生活;在蘭嶼衛生所裡頭參觀牙醫診療椅,幫忙後送摔斷手的小朋友回本島照X光(因為島上唯一的 X光機壞了);有時得運用微薄的見習時學到的臨床知識,回答島民或是幼稚園家長的問題。島上當時最火紅的醫師是一位牙科醫師,但是他常常也得看看感冒、處理外傷,就像佳璇醫師書中提到的:離島醫師常常得全能使用。當時,開始覺得當離島醫師很浪漫、很美麗。 索羅門群島 實習醫師結束後,進入另一個島:索羅門群島。 當年已經有些微薄的臨床經驗,有些對精神醫...

台17沿線的日落和魚味:漯底山自然公園、蚵仔寮漁港

對於我這種路痴來說,沿著大路騎就是最省事的騎法了。 漯底山自然公園 從高雄市區沿著台 17 一路向北,不到 25 公里就可以抵達位於梓官/彌陀交界的漯底山自然公園。自然公園中可以看到舊碉堡、泥火山惡地形、吊橋、生態池和海岸線。 不過,自然公園中的步道規劃,不太適合全程騎乘,要有牽著自行車走步道的心理準備。有些步道是木棧道、有些是水泥地或石子。木棧道的階梯段,大部分都貼心地規劃了自行車牽引道,但沒有考慮到坡度,牽著自行車下坡時,經常有「車子往下衝」的感覺;而且不少牽引道已破損,牽車時務必小心。 漯底山自然公園的自行車牽引道 。 離開漯底山自然公園,往頂厝的方向,接高 23 縣道一路往南,就可以到達第二個點:蚵仔寮漁港。 頂厝附近的「炮仗花」小屋。 幽靜的鄉間小路。 蚵仔寮漁港 平日來蚵仔寮時,是個很幽靜的地方。可以看海、看日落、看漁船、看在巷弄間突然出現身影的貓。但假日時的蚵仔寮漁市可就熱鬧滾滾了。如果不嫌麻煩的話,可以帶個簡單的背包,順便打包點海鮮、漁獲,背著騎回家。 蚵仔寮一處民宅的貓食客。 輕鬆愉快的距離 這樣一趟下來將近 50 公里,是個輕鬆愉快的騎乘距離,一樣適合親子共騎或是休閒騎的車友。 延伸閱讀 台24線(霧台公路、新南橫公路)全段來回 http://ihsuanlin.blogspot.tw/2017/08/24.html 嘉義大林火車站-縣道162甲(梅山36彎) http://ihsuanlin.blogspot.tw/2017/08/16236.html 新竹竹北-宇老來回 http://ihsuanlin.blogspot.tw/2017/08/blog-post_40.html 武嶺慢慢騎-首次西進武嶺(完騎) http://ihsuanlin.blogspot.tw/2017/09/blog-post_10.html 可長可短的單車悠閒路線: 大樹舊鐵橋-小希臘莊園-里港牛奶鍋 http://ihsuanlin.blogspot.tw/2018/01/blog-p...

可長可短的單車悠閒路線:大樹舊鐵橋-小希臘莊園-里港牛奶鍋

大樹舊鐵橋 從市區到大樹舊鐵橋,距離約為 15 公里,非常適合親子共騎或是剛開始騎乘單車的車友。 到大樹舊鐵橋後,園區內禁行汽機車,但有腳踏車道,單車族可暢行無阻。裡面有一大片草地可供野餐,如果沒有準備餐點,旁邊不免俗地也有一些攤販或販售咖啡、輕食的胖卡。 舊鐵橋上規劃了天空步道,有無障礙電梯,可以把單車一起帶上天空步道漫步。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旁邊經過的火車噢。 大樹舊鐵橋 舊鐵橋天空步道 小希臘莊園 離開舊鐵橋後,繼續沿著台 29 前進,大約 5 公里就會看到路邊的「小希臘莊園」指標,沿著指標騎便可順利抵達小希臘莊園。這段路最艱難的部分是有一小段 15% 的急陡坡, 2 年前第一次騎的時候是要下來牽車的,今天牙一咬也就上去了。 小希臘莊園是一個位於大樹的私人莊園,顧名思義,這建築蓋得很有「希臘風」,隔壁就是一間廟宇,位於山坡上的「地中海風」配上廟宇,看起來是滿違和的 XD 。 小希臘莊園在今年 4 月 30 日前,開放單車車友免費入園(但開車載腳踏車到門口的不算喔)。 小希臘莊園大門 里港牛奶鍋 離開小希臘莊園,繼續沿著台 29 前進,再接里嶺大橋,一路沿著台 22 、往里港牛奶鍋前進。 里港牛奶鍋是間名為「花堤乳香」的餐廳,招牌餐點為牛奶鍋。這間餐廳在網路上的地址和 google map 上的定位有點落差,如果照著 google map 導航騎,其實找不太到、而且也沒有清楚的路標。 比較好的方式是沿著台 22 一路到「高樹大橋」之前的路口,再迴轉進入「載興路」(路口處是一間叫做「慈善宮」的小廟,面對小廟右邊的路就是載興路)。沿著載興路騎就會看到花堤乳香餐廳了。 以前只知道里港有餛飩。第一次知道里港有這間餐廳,是 2 年前跟著捷安特二聖店團騎前來,當時一喝牛奶鍋湯頭便驚為天人,之後又自己來了兩趟,今天算是第四次造訪了。 火鍋隨餐還會附上一顆炸鮮奶銀絲捲,對於剛騎完車的車友算是飽足的。雖然火鍋的其他配料和肉片實在頗為普通,但這鮮奶湯頭的確值得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