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性私密影像處理與下架》(講師:性影像處理中心劉昱均主任)課堂筆記。

性影像已經被外流;或是性影像在別人手上、擔心被外流,都可以找性影像處理中心。 處理性影響的相關法律總共4+1+1部,共6部法律。 證據保留是性影像處理的「最重要環節」,「刪除」是最不應該做的動作。 沒有要報警,為什麼還是要保留證據? 因為被害人被傷害的程度遠遠超出想像。就算不傳性影像,加害人可能還是會傳其他一些有的沒的。 整個案件都是遞進的,無法預測案件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另外也有「防禦機制」,是一組「避免被外流的影片、相片的影像」,如果沒有原始的檔案,就無法成立這些防禦機制。 保存證據,不要用「雲端」方式。這些雲端硬碟的提供者,還是會全面掃檔案。一旦這些影片被判定為兒少性剝削,會「整個帳戶」被凍結,連帶跟這些帳戶連動的各種帳號都會被凍結。最好放在離線設備(USB或外接硬碟),存進去也需要加密。 不建議任何的性影像資料保存在任何的雲端平台,最好都是存在離線設備。 在報警流程上,性影像處理中心可以請求同性或異性的警員協助;可以請求比較隱蔽的環境。報警流程常常很冗長,請一定要吃飽喝足再去報警。 性影像處理中心服務的是「所有的人」,只要聽得懂你的需求,就會幫忙。 性影像:下架,是針對那張圖片和影像進行移除。 法律可以做到的是「封網」,會是整個網站都看不到,是台灣政府伸出一雙手「把眼睛遮住」,但網站實際上其實還是在。會先盡量溝通業者去移除,最後才會由縣市政府去封網,讓台灣的IP都無法看到這些網站。 女性被回頭騷擾、被回頭找的比例遠高於男性。 去年(2024年)案件有6800+件,下架成功率89%。 法規包含「哪些行為是犯法的」,以及「如何保護受害者」。 影像有被外流的:女性多;但所有服務的個案中,卻是55%為男性(可能沒被外流,但處於被性勒索的階段)(有些男性影像被散佈他自己不知道)。 性影像有三種價值:只有點沒有臉;有點有臉;有點有臉有個資(在性影像圈最有價值+對被害人最傷)。 打工誘騙對兒少傷害最深,因為完全符合「有點有臉有個資」,甚至還有監護人的個資(有威脅孩子的手段),變成孩子被支配,甚至變成誘騙集團洗錢的工具。 性影像處理中心,「視訊裸聊」為佔比最多,有一半以上都是視訊裸聊。 女性在網路上:建立關係到信任到提交性影像:大概1-3個月; 男性大概只需要3分鐘,就會願意提供性影像。 影像被散佈到一定廣度,就不可能被永久下架。會變成像是「慢性病」的樣子。 沒有主動搜尋,...
最近的文章

《我的爸爸是流氓》:希望爺爺繼續健康

最近很喜歡的一本青少年讀本《我的爸爸是流氓》,剛好這幾天讀完,似乎有點應景。 之前讀完《我的同學是一隻熊》後非常喜歡,開始找作者張友漁的其他作品來看,馬上就被《我的爸爸是流氓》這本書的書名吸引。 書中主角是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陳大樂」,描寫他在「爸爸是流氓」環境下的心路歷程。 討債、家暴、賭博、六合彩、喝酒....這些跟「流氓」有關的「典型事件」都發生在陳大樂爸爸身上; 但陳大樂的爸爸也有一些暖心的時刻。 孩子目睹家暴,對爸爸失望、害怕,但也對爸爸有些期待。 書中把孩子的心境刻畫得非常細膩, 有些校園場景的描述也相當歷歷在目, 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小學生涯。 作者張友漁在後記中提到,自己的爸爸不是流氓(雖然被很多讀者誤會),而是一個安靜的農人。 —— 書名吸引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的爺爺也曾經被叫做流氓。 但我爺爺不是流氓,被這麼稱呼是因為爺爺的站姿有點三七步; 而爺爺也是個安靜的農人,也是宋江陣的老師傅。 現在鄉下廟裡的陣頭後輩,都還是非常尊敬爺爺。 我的爺爺安靜、樸實、努力, 小時候爺爺在棗子和芭樂園務農, 背著「農藥背包」在艷陽下巡田, 同學們到芭樂園去玩的時候,爺爺熱情地招待大家.... 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似乎都還聞得到農地旁工寮裡的農藥味。 還有清晨去挖竹筍讓我們加菜, 以及不識字卻努力學寫自己的名字和每個後輩的電話號碼,學著如何從鄉下搭客運到市區來找孫子們。 還有現在高齡95歲,仍然可以自己散步、洗澡、到廟埕看看老朋友(雖然大家都慢慢凋零了), 然後依然細心地顧著家中門窗水電是否關好。 這些身影是我對爺爺最深刻的印象。 哎呀寫著寫著怎麼有點鼻酸了呢。 希望爺爺可以一直保持健康。 (不過還是希望父親節母親節之類的節日,可以改成「照顧者節」啦)。

|冠軍誰說了算?-《冠籃之路》|

  胡亂切Netflix,想找喜劇來看,選到這部《冠籃之路》。 電影一開始是約砲場景,還以為點錯電影,跳出去確認後確定沒看錯XD 看完之後,和家人一致覺得是值得推薦的電影。 故事圍繞在一位職籃教練,被法院判去指導一個社區籃球隊「朋友隊」。 這個籃球隊的隊員全部都是心智障礙者。 這位教練從一開始的毫無頭緒,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些人」, 到最後....就不爆雷啦。 一邊看電影的時候,一邊想著「這些演員怎麼找到的?怎麼訓練的?」 因為這支籃球隊的隊員「非常真實」, 很多外型、動作或表情,可能不是化妝或揣摩就可以到位的。 看完之後查了資料,得知「朋友隊」的所有隊員,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都是心智障礙者,但電影中這些心智障礙者的表現,並不全然都是「真實反應」,也是有演出和揣摩的部分。 很推薦啦,在這個連假看部體育喜劇,滿棒的。 —— 電影情節中,有一段是A隊員一直做不到某個教練要求的動作。 教練不管如何要求,就是做不到。 最後是其他隊員和A隊員的家屬, 「換了一個說法」、「換了一個方式」, 總算成功完成任務。 這讓我想到一位心智障礙高中生騎單車的故事。 他會騎單車,也會使用腳踏車的煞車,但兩者無法結合在一起。 他騎得很不錯,體力也很好,騎上坡也沒問題。 但一旦騎到「坡頂」時,他就會用腳煞車、突然停住。 因為「要先觀察下坡時有沒有紅燈,如果是綠燈才可以一路下滑」。 大人們用盡方法,帶著他練習、叮嚀....都是徒勞。 有一天,一個小六生跟他聊完後, 跑來告訴我們「他會用煞車了!」,我們也實際看到「成果」。 大人們驚呼連連,連忙問小六生是怎麼做到的。 小六生說:「我知道他很喜歡機器人。我跟他說,機器人有很多功能和設備,這些設備要會用,機器人才真的厲害,腳踏車就像是機器人一樣啊,上面有煞車你卻不用,那這個機器人就不強了」。 就這麼一句話,超級珍貴,高中生從此可以順暢地騎乘單車。

|草間彌生與精神疾病|

在一堂藝術相關的課程中,老師帶著大家認識草間彌生,也帶著學員們畫南瓜、畫線條、鮮豔的顏色..對於我這種手拙的人來說,能以簡單的方式完成一個作業,滿開心的。 而草間彌生長年困擾的「幻覺」,在課堂上聽到有同學問「他是不是思覺症?」 以及後來老師分享草間彌生童年時的創傷經驗,也聽到有同學回應「難怪他會生病」。 目前看到的資料,只知道草間有常年的幻覺(幻聽、幻視), 但無法得知他真正的病名,網路上寫的是「神經性視聽障礙」, 這在台灣不是常用的診斷名稱,不確定實際狀況為何。 同學所講的「思覺症」,指的應該是「思覺失調症」, 不過,單純只有幻覺是無法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的。 老師也放了一些影片,影片可以看到草間雖然全身很鮮豔、妝容很厚, 但說話時的表情和語調相對比較平淡、平板, 這跟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常見的樣子相似,但也不知道草間原來的狀態(baseline)為何。 然而小時候的創傷經驗是不是「會造成精神疾病」,倒也不一定。 頂多只能說「比較有機會」。 但有些人對於創傷是有復原力的;有些人或許也有資源協助自己復原; 精神疾病的原因也非常複雜,可能也無法單純以是否有兒童的創傷經驗來定論。 如果以「理解創傷」的角度出發,過往的創傷經驗是有機會療癒的,也有機會透過藝術創作或其他方式,成為生命的另一個力量。在理解的過程中,少一些「直接給予評價」、少一點「直接下結論」,這是一種「創傷知情」。草間彌生的大量創作,讓這個世界多了好多美好。 在台灣的精神科病房(不管是24小時的急性病房,或是只去白天的日間病房), 藝術課程/團體都是很常使用的方式。 也常常在這些課程中看到住院患者的藝術能量。 高醫的精神科日間病房,會搜集個案的創作,製作桌曆。 各地也曾經展出精神障礙者或身心障礙者的藝術展。 如果有機會到凱旋醫院附近的話,凱旋醫院的日間留院層,電梯出口附近,也有展出很多精神復原者的作品。

理解與陪伴|《56種喝采》

講了一場特教影展的小小映後座談,當天放映的電影是《56種喝采》,是個自閉症小男孩傑森,與陪伴他的家人之間的故事。 傑森的爸爸陪著他踏遍德國各境的球場,為了找到「最想支持的足球隊」。這些幾萬公里的旅程,都是爸爸和傑森共度,路程中雙方必須學習和處理因為自閉特質,而需要處理的各種感官和人際上的負荷。 不只爸爸,傑森的周圍還有許多願意理解他的人;但當然,也有歧視、挫折和衝突。 這麼長的旅程,找尋的不只是想支持的足球隊,還有對自閉症的認識,以及了解這個家庭需要多少支持和理解。 影片當中的家長,用了一些跟自閉症個案相處的技巧,不斷磨合、嘗試;而傑森也努力的練習與自己的規則和情緒相處,越來越能適應。 ——— 映後我問了學生:「大家有跟自閉症夥伴相處過的經驗嗎?」 學生A分享了小學時期班上的自閉症同學,同學和班上曾經接受輔導室處理的經驗。 學生B分享了自己的親人也是自閉症的個案、小時候曾經對這個親人有過不太好的對待方式。講了幾句,學生掩面哭了。看完這個影片後,覺得自己以前不該嘲笑自己的親人。 ——— 在我自己當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後,常常回想起一些在我生命中的人。 我自己也有一個親人,生活有自己的規則。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吃便當有自己的順序。先吃白飯、再吃菜、最後才是肉。 小時候的我很糟糕,邊說「你肉放那麼後面一定是很討厭吧」,然後就把他的肉夾走。 大人沒有制止我,甚至有些大人也會說「哪有人便當這樣吃的」,然後又唸了他一頓。 其他的規則就別說了,常常都是這位親人被念、被批評、被指責的原因。 事後回想起來,這些規則沒有礙到誰,也沒有影響到誰,但就需要照著這個規則來才會順。 但卻因為這些堅持,這位親人過得很辛苦。 一直到很後來,我才知道我的錯。 才知道我極不尊重對方,也讓對方受傷。 看完這部電影,我跟學生B的心情很類似。 學習尊重別人真的是一輩子的課題,而大人展現出來的表率和態度,對孩子也很重要。 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種土》-土地上的薛西弗斯

前天受大同醫院公益電影場周柏青醫師之邀,看了「種土」這部紀錄片。這實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紀錄片,希望大家多多進場。能進院線的紀錄片,更是不容易啊,希望大家能讓「種土」多留在院線幾天。 片長2小時12分鐘,是相對少見的紀錄片片長;而「種土」中用動畫作為一些轉折,及描繪兩個主角(特別是阿仁)的心境,也用了不少空拍,這在紀錄片中也是相對少見的手法。 這是一部很「高雄」的紀錄片,從人物、地點到音樂,都很高雄。片中的燕巢、橋頭、橋頭科技園區、科工館,來自高雄的楊大正唱的曲,包含顏蘭權導演自己也是高雄人。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在阿仁的片段中,有好幾段都有「絕望」的感覺。空拍下的「人類的渺小」、那些又硬又白化,早已失去鬆軟的土,還有一翻再翻、永遠會再出現的土壤中的垃圾,阿仁就像是開著怪手、挑著垃圾的薛西弗斯。黑土中有一點一點的垃圾,上頭站著白鷺鷥,這是多麽魔幻又詩意的畫面。 講到那些「種下的土」中永遠清不完的垃圾,阿仁雖然笑到嘴巴咧得很大,可是那些笑中是好多的無奈。牙線棒、貼著香吉士的貼紙、裝絲瓜的保護套....講到這些,都還能無奈的笑。直到在科工館前喊著「要不要買一支鳳梨...我跟我朋友自己種的」,最後就是眼淚和瓜果的落水聲。這一段我真的鼻酸,多希望那時候我有在科工館前,能買上幾顆鳳梨。 但切到安和哥的畫面時,又是另一種風格。與自然為伍,堅持自己做對的事,豁達、閒適,加上家人的大力支持,讓躺在棗子園中、吊床上的安和哥和華麗的毛毛蟲,也是一個魔幻又詩意的畫面。這一段,讓人從絕望中,多了一點希望。 要對土地有多大的熱愛,才能有這樣的憨膽?放下一切,就為了種土? 要對紀錄片和議題有多大的熱愛,才能有顏導演這樣的憨膽?拍了8年,拍到最後連身體都抗議了。 慚愧的是,我一輩子可能都沒辦法這麼有「憨膽」,但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最起碼可以減少垃圾、可以買動物福利的食材,甚至減少食用肉類,購買醜蔬果。為自己的生存的環境,做出一些選擇。 如果是去駁二 in89 看的話,看完走個一小段,到春福飯店吃個小餐,舌尖上的感覺會多很多希望。